大林寺桃花

2018-10-29 可可诗词网-白居易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大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牯岭西面。这首诗的开始就先写了“人间”二字,这仿佛是身处仙境中的感受:在这春天早已结束,芳菲也早已落尽的时候,却在这高山古寺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一片始盛的桃花。在这一春景的触发下,诗人发出了感慨: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产生了惜春、恋春,以至怨恨之情,因此当这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诗人感到惊异和欣喜,原来春天并没有归去,只不过是移到了此寺中。这首诗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生动可爱。构思灵巧,意境深邃而富于情趣。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 dà lín sì táo huā 》 
    《 大 林  寺 桃  花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ɡ fēi jìn ,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ɡ kāi 。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 
    chánɡ hèn chūn ɡuī wú mì chù , bù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ɡ lái 。 
    长    恨  春   归  无 觅 处  , 不 知  转    入 此 中    来  。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人烟密集的平川四月里花落春残,山高地深的寺院里桃花却开得正艳。常感叹春去了无处觅,却原来她悄悄地躲到山寺这边。
     
  • ①大林寺:在庐山牯岭西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②人间:指山下平原处。芳菲:原为形容花草芬芳美盛,此用如名词,指鲜花。

    ③长恨:常感叹。
     
  • 宋·陇阅:“‘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春,深山四月方花。乐天《游大林寺》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话总龟·古今诗话卷十八》)
     
    桃花盛开,乃作诗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 ‘着意寻春不见春,芝鞋踏破岑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二绝可谓得禅机三昧矣。” (《柳亭诗话》卷二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建于晋代,是我国佛教著名寺院。诗人有《游大林寺序》,言作诗缘起甚详。序云:“余与河南元集虚……凡十七人,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翠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初看此诗,似直赋其事,写“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而已。熟味则别有意趣。诗人往游大林寺,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初夏,不但桃梨等花发较早的树木早已无花,就是花期较迟者也已绿暗红稀。他们原本是无意寻花的。而“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简直连听也未听说过。原因很简单:“大林穷远,人迹罕至。”此诗将“山寺”与“人间”对举,不惟有意无意将山寺比拟作灵境,同时也意在写出它的摒绝人迹。然而人们只要肯造险远,往往会有意外收获,这正是游历的一种乐趣。
     
    “始盛开”三字已摸拟出游者惊叹的神情。接下去诗人没有就深红浅红的花色作具体描绘,却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散文中的“时节绝晚”四字到诗中变成了活的形象。它很有意味,妙在将春拟人。春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诗人从山下山上时节差异着眼,以空间范畴写之,于是春天就有了生命,居然能转移自由。这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晚唐王驾《雨晴》诗云:“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与此构思同妙。
     
  •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 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 这首诗题为大林寺桃花,但却从人间四月写起。点明了时间的同时也写出春去花落的景象。以“芳菲”指春,不光是诗句格式的需要,同时也把春具体化了。“山寺桃花”也是春的具象代表,更是点题之笔。如此两句首尾相接,对比共生,“尽”与“盛开”同置,显得山寺春色之盛,春去的“人间”和“始盛开”的山寺桃花相比较,显得山寺像仙境。
     
    经过对“人间”与“山寺”的不同春色描写,诗人道出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推论。春去难留,这是诗人的“长恨”,用在这里意在回顾上文,也是为和下句配合,制造一种突然醒悟的感觉。接下来诗人以“不知”做转,道出下文。一个“转”字把春拟人化了。这个转字读来让人感觉诗人的突悟那么幼稚、可笑却又可信。
     
    这首诗以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地域在同一季节的景色作为描述内容,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再加上极似童稚之语的戏语来凑趣,而富有诗意,平中有奇,惹人喜爱。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