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22-07-29 可可诗词网-杜甫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简介
        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写这首诗于成都草堂。柴门茅舍,是 西南常见的郊野房屋。杜甫在乾元二年来到成都,在亲友帮助 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算是安家之处。后来在好友成都 尹兼节度使严武帮助下,有了较大的扩建。严武于宝应元年 (762)到任,因此诗中所云茅屋当是初建之草堂,严助扩建应在被 风吹破之后。诗反映了诗人到成都后的穷困生活及其狼狈境遇, 由己及人地表现他的忧民思想。全诗由两个构成部分: 茅屋被 “怒号”的秋风吹破,致使“床头屋漏无干处”,坐待天明的狼狈景 象和由此想到“天下寒士”的困苦,并进而描绘自己的理想两个构 成部分。因初建的草堂来之不易,既遭风吹,茅草到处飞扬,又受 群童欺侮,公然抱茅而去,再受夜雨侵淋,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 了狼狈的情况,并且近乎自嘲,从而凸现了一个“穷”字。接着,诗 人由自己的“穷”想到了天下广大“寒士”,再次表现了他的忧民思 想,终于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 这一思想方式,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入门闻号咷, 幼子饿已卒。……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相同,这是诗人一贯 的胸怀。而且他宁可自己受苦,却希望广大“寒士”的生活能得到 改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感情真切, 震动人心。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máo wū wéi qiū fēnɡ suǒ pò ɡē 》 
    《 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bá yuè qiū ɡāo fēnɡ nù háo , juǎn wǒ wū shànɡ sān zhònɡ máo 。 
    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  , 卷   我 屋 上    三  重    茅  。 
    máo fēi dù jiānɡ sǎ jiānɡ jiāo , ɡāo zhě ɡuà juàn chánɡ lín shāo , xià zhě piāo zhuǎn chén tánɡ ào 。 
    茅  飞  渡 江    洒 江    郊   , 高  者  挂  罥   长    林  梢   , 下  者  飘   转    沉   塘   坳 。 
    nán cūn qún tónɡ qī wǒ lǎo wú lì ,   rěn nénɡ duì miàn wéi dào zéi ,   ɡōnɡ rán bào máo rù zhú qù 。 
    南  村  群  童   欺 我 老  无 力 ,   忍  能   对  面   为  盗  贼  ,   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 。 
    chún jiāo kǒu zào hū bù dé , ɡuī lái yǐ zhànɡ zì tàn xī 。 
    唇   焦   口  燥  呼 不 得 , 归  来  倚 杖    自 叹  息 。 
    é  qǐnɡ fēnɡ dìnɡ yún mò sè , qiū tiān mò mò xiànɡ hūn hēi 。 
    俄 顷   风   定   云  墨 色 , 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  。 
    bù qīn duō nián lěnɡ sì tiě , jiāo ér è  wò tà lǐ liè 。 
    布 衾  多  年   冷   似 铁  , 娇   儿 恶 卧 踏 里 裂  。 
    chuánɡ tóu wū lòu wú ɡān chù , yǔ jiǎo rú má wèi duàn jué 。  
    床     头  屋 漏  无 干  处  , 雨 脚   如 麻 未  断   绝  。  
    zì jīnɡ sānɡ luàn shǎo shuì mián , chánɡ yè zhān shī hé yóu chè!
    自 经   丧   乱   少   睡   眠   , 长    夜 沾   湿  何 由  彻 !
    ān dé ɡuǎnɡ shà qiān wàn jiān , dà bì tiān xià hán shì jù huān yán , fēnɡ yǔ bú dònɡ ān rú shān!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风   雨 不 动   安 如 山  !
      wū hū!  hé shí yǎn qián tū wū jiàn cǐ wū ,   wú lú dú pò shòu dònɡ sǐ yì zú!
      呜 呼!  何 时  眼  前   突 兀 见   此 屋 ,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亦 足!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大意】
    八月深秋,秋风呼啸着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有的飞过 江去,有的就落在江边。
    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洒沉落 在低洼的池塘。
    南村的一群小孩子欺负我年老无力,居然忍心当面像强 盗一样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口干舌燥也 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乌云黑得像 墨一样。
    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去。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 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时胡蹬乱踢,把被的里子也蹬破了。
    整个屋子没 有干燥一点的地方,雨滴像麻线一样连绵不断。
    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 就很少睡过安稳觉,这样漫漫长夜,到处湿漉漉的,我怎能挨到天亮!
    怎 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将天下间贫苦的读书人都遮盖起 来,
    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不论刮风下雨,房子都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
    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风吹破, 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啊!
     
     
     
  • 【注释】
    ①秋高: 秋深。

    ②怒号 (hao): 大声吼叫。

    ③三重(cho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④挂罥(juan):挂着,挂住。

    ⑤长(chang):高。

    ⑥沉塘坳:沉到池塘水边。

    ⑦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⑧竹:竹林。

    ⑨呼不得:喝止不住。

    ⑩俄顷:一会儿。

    (11)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12)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近。

    (13)衾(qin):被子。

    (14)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15)丧乱:战乱,安史之乱。

    (16)何由彻:如何捱到天亮。

    (17)安得:如何能得到。

    (18)广厦:宽敞的屋子。

    (19)庇(bi):遮盖,掩护。

    (20)寒士:贫寒的人。

    (21)突兀:高耸的样子。

    (22)见:通“现”,出现。
  •  
    【集评】 清·何焯:“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自叹息’三字直贯注结处。”(《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二)
     
    清·仇兆鳌:“末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杜诗详注》卷十)
     
    清·浦起龙: “起五句完题,笔亦如飘风之来,疾卷了当。‘南村’ 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状,笔力恣横。单句缩住黯然。‘俄顷’八句,述破后拉杂事,停 ‘风’ 接 ‘雨’,忽变一境;满眼 ‘黑’、‘湿’,笔笔写生。‘自经丧乱’,又带入平时苦趣,令此夜彻晓,加倍烦难。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宋儒曰:包与为怀。吾则曰:狂豪本色。结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 (《读杜心解》卷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鉴赏导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曾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是我国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其中《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
     
    【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省天水市),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省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节秋风破茅。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成都平原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可现在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卷”字突出了风的狂态。“三重茅”极言茅草薄,经不起风吹。“飞”、“洒”、“挂”、“飘”、“转”动词以及形容词“沉”,都形象地写出诗人面对自然的强者,只能任其所为,却无可奈何。这就把诗人此时的惨状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二节群童抱茅。诗人本把秋风吹走的有望捡回的茅草收回,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与其说他是与孩子们生气,倒不如说他在生自己的气。他恨自己年迈体衰,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有用。总之,焦灼之后,心中涌出悲哀和苦苦的思索。
     
          第三节写长夜难眠。大风过后,黑云涌来,诗人收回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孩子给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长夜漫漫,诗人何以睡得着。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何用!
     
         第四节,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此时缺少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然出现宽敞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不足惜!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是何等的胸襟啊!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鉴赏要点】
     
        [1]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层次清晰。[3]描写、叙事、抒情有机结合。[4]立意高远,语言朴实。
     
  •         上元元年(760)开春,杜甫得到亲友们的帮助,在成都西郭外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使得逃难到这里的老杜一家,暂时安居下来。次年八月, 不料草堂为秋风所破,满屋漏雨,他百感交集,通宵不眠,就写下了这篇思想艺术成就都很高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描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情状。秋空越是辽阔,就越能显出狂风来势之猛。这样大的风,当然会卷起屋顶上的几重茅草,似乎还能撼动天地。这样,诗人就以刚劲有力的笔锋,简括而生动地写出了秋风的狂暴,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之下的巨大惊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要求有安定生活保障的强烈愿望。然后,他就接二连三地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胃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极度紧张, 不容喘息, 既显出风力之大和情况的混乱, 又显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正在遭到破坏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和痛惜。前五句每句押韵,押的都是平声韵,这就使得接连不断的韵脚产生急剧的节奏, 有助于加强诗中紧张的气氛,而 “号”、“茅”、“郊”、“梢”、“坳”这些韵脚,读起来又仿佛令人感到秋风怒号,萧瑟满耳,就象身临其境一样。接着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

           屋顶的茅草全给风吹散了,本来还可以拣回一些,想不到又给顽童们弄走了。弄走了茅草也就罢了,可是他们欺我年老无力,追他们不上,竟能忍心当面打抢,还公然抱着茅草大摇大摆地走着,故意气我,害得我叫干了嘴舌皮也不理睬,这就更加可恶,更加可叹。这里作者把自己和顽童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顽童的神情都显得很生动。严辞斥责顽童,可见老人当时心情的暴躁, 同时又令人感到很幽默。诗人笔下那些顽童固然可恶,但是在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中也的确有可爱的地方。如果以为诗人是在极其认真地谴责他们,那还不能算是正确地理解了杜甫,理解了这几句诗。

             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写秋天黄昏时候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他用铁来形容棉被; 由于随着主人在外流浪多年,棉被变得很僵硬。被子能够硬得像铁, 已足见它的陈旧了。娇儿睡觉不规矩,蹬一脚,破一块,更见它陈旧不堪。被窝冷,儿子不会睡,已经很难安宁了,何况茅屋又给秋风吹破,大雨下个不停,屋漏床湿,屋子里没有一块干的地方,这更叫老人怎样睡呢! 诗人好用“日脚”、“雨脚”这类形象的词汇。的确, 这和 “雨点”、“雨滴”等词比较起来, “雨脚”不仅很形象,而且还富有情趣。往下一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久经战乱,忧国忧民,长时期以来就失眠,今夜遭到雨淋,更加不能合眼。多年积压在心头的家国深忧和目前的痛苦交错在一起折磨他,使得他急迫地盼望天明。可是,老天爷好象故意在捉弄人,盼望得越历害,就越是迟迟不亮。

             最后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他由目前的痛苦想到过去一连串的悲惨遭遇,又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并从而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长夜不眠经过苦苦思索,从切身痛苦中体验出来的极其伟大、极其宝贵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产生, 对于像杜甫这样热爱人民、且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活体验的诗人来说,是很自然的。因此,表达出来就很真实,很有力量,感人很深。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思想感情,这首诗才不仅只是个人悲苦命运的哀叹,而且还具有最重大最深广的时代社会意义;才能在进步现实主义的艺术创造中,闪耀出理想的光辉,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这几句诗写得真好,巨大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深沉的喟叹和激昂、坚决的言辞:“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好被诗人用来很恰当地表现了他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这是诗人,也是这首诗思想感情崇高伟大的地方。
     
  •       全诗分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𦚋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沉痛。“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沉痛。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浇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就感到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则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以表现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领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欢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激情和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