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两法师》赏析

2018-07-28 可可诗词网-散文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点击进入:叶圣陶《两法师》原文

     读叶圣陶的散文《两法师》,全然不如读那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恰似在观览一幅隽永、传神的佛图。这里洋溢着的不是肃穆的义理,这里飘传着的纯是自然之气,兼或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神秘意味。

全文以一次会面作为框架,极细腻地描绘了弘一法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作者那极有分寸的议论不时与充满感情的描绘映衬,使得现象的意蕴迅速得到了提升。在作者的笔下,弘一法师的整个人格形象可以用一个“静”字来概括。你看,第一次互相见面,便不言语,只是自顾自数着手中的念珠。即便后来有人先开口问了,弘一法师也只是极简单地回答一句短语,便不再多言。就餐之间,有人请教他关于人生的意见,他却虔敬而等于不答地说:“惭愧,没有研究,不能说什么。” 在印光法师身旁,他更是只有恭敬的恳求而无一句言语。然而这又决非冷漠和孤傲——倘若真是这样,断不会如此感动作者与激动读者了。弘一法师于宁静之中还被一轮温暖的光环包绕着,他的回答虽然简短,却是“殷勤极了,有如倾诉整个的心愿”;他凭心灵的感悟便知道别人的愿欲;他只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行脚鞋,就能步履轻捷地赛过青年人; 他以赤诚的心地把一切企图与之交往的未出家的朋友们称作“居士”……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弘一法师的宁静是与温暖的情致交织在一起的。因为超脱了,因为近乎迷狂了,他才能自然地宁静下来,而不再去比附、探究; 因为他有着追求的充实心绪、有着感化众人的意念,故他能散发出温暖的热量,而不去做一尊活的但冰冷的菩萨。宁静之美是一种难言之美。

从这层意义上讲,印光法师的善言和庄重又与之形成了对比,正如作者所言:“一个水样的秀美、飘逸,而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这篇散文虽然题名为《两法师》,但很显然的是: 弘一法师才是真正的主角,是这位通常所谓带着仙气的和尚,才使得作者将“永远怀念”了。

完了么? 不! 最使人感到隽永的,还是那隐埋在文章背后的令人永难捉摸的神秘意味。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点明: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民国初年他还是一家报纸艺术副刊的主编,于书画篆刻都颇擅长,可几年以后忽然出了家,到底为的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这里没有直说,而只是婉转地以主观揣度的口吻写道:“是深深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种通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态度应是怎样,他的言论应是怎样,实在难以悬揣”。这里“深深尝了世间味”几个份量极重的字眼与弘一法师目下的超脱神情显然是鲜明的比照。是的,“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没有站到外面去的余裕,那里能有研究呢?”是的,生活在某一境界中的人“境界又岂是说得出的”? 但是要有今天的执迷,需有当年多大的毅力! 他先前一定是有过比较、有过研究的,一旦认定,他便永远跳入了佛海,再也不回头了。于是,他似是“春原上一株小树,毫不愧怍地欣欣向荣”,他完全与自然融汇成一体了。他永远是一个谜,一个不要去索解才更有意蕴的悲伤抑或幸福的谜……

叶圣陶真是名副其实的大手笔,这篇《两法师》不仅讲究布局,语言质朴准确,而且毫无雕琢加工之嫌。像他其它的散文一样,全篇充满了情趣,而这情趣在此地就表现为弥漫着的佛意。这种浓重的氛围之被创造出来,除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作者“欢喜四处看望”的观察习惯也分不开。正因为他把一切与之有关的场景、语言、容颜都深深地、细细地记在了心里,所以兴笔所致,就都真实、妥贴、细腻。文末那条附注也于自然中渲染了佛意。读《两法师》着实像在欣赏一幅佛教的壁画,因为,它是有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