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列传》

2023-04-23 可可诗词网-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 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 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 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 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 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11),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12),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13),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 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 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 之广崇(14),治乱之条贯(15),靡不毕见(16)。其文约(17),其辞微(18),其志洁,其 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9)。其志洁,故其称物 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20),蝉蜕于浊秽(21),以浮游 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2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 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23),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 去秦(24),厚币委质事楚(25),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 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 地(26)。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 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 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 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 心焉(27)。”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28),臣请往如楚。”如楚,又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9),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 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30),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 国,不可信,不如毋行(31)。”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 卒行(32)。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33),以求割地。怀王怒,不 听。亡走赵,赵不内(34)。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 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35),系心怀王(36),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37),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 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 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 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38),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 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 受其福。”(39)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40),顷襄王怒而 迁之(41)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4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 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43)?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 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4)。”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 物而能与世推移(45)。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餔其糟而啜其醨(4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47)?”屈原曰:“吾闻 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48),受物之汶汶 者乎(49)?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 蠖乎(50)!”乃作《怀沙》之赋(51)。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 所灭。自屈原沉泪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 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 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 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 就,又爽然自失矣(52)!

【注释】①博闻强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志: 记。②娴:熟习,擅长。③ 上官大夫:即靳尚,复姓上 官。大夫:官名。同列:同 在朝班,即同事。④害:妒 忌。⑤宪令:法令。⑥属: 起草。⑦伐:夸耀。⑧疏: 疏远,不信任。⑨疾:痛 心。聪:听觉灵敏,此指明 辨是非。⑩离忧:遭受忧 患。离:通“罹”(lí),遭受。 (11)穷:困顿。反本:追念根 本。反,同“返”。(12)惨怛: 内心忧伤,悲痛。(13)间:离 间。(14)广崇:广大崇高。 (15)条贯:条理。(16)靡:没 有。见:同“现”。(17)约:简 约。(18)微: 精深,幽微。 (19)指:通“旨”,意义。迩:近。(20)自疏:自己主动疏远,此指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濯(zhuó)淖(nào):浊水烂泥。(21)蝉蜕:蝉蜕之壳,此喻解脱。(22)皭然:同“皎 然”,洁白的样子。滓:染黑。(23)绌:同“黜”,贬斥,废退。(24)详:通“佯”,假装。(25) 厚币:丰厚的礼物。质:通“贽”,信物。(26)如:往,到。(27)甘心:称心,快意。(28)当: 换取。(29)用事者:当权的人。(30)顾反:等到返回时。反,同“返”。(31)毋行:不去为 好。毋:无,不。(32)卒:最终,终于。(33)留:拘留。(34)内:同“纳”,接纳。(35)睠顾:眷 恋,怀念。睠,同“眷”。(36)系心:关心。(37)冀幸:侥幸地希望。(38)分:职分,本分。 (39)引自《易经·井卦》。渫(xiè):通“抴”,淘去污秽。恻:心中悲伤。(40)短:说坏 话。(41)迁:贬谪,放逐。(42)被:通“披”。(43)三闾大夫:职官名,掌管楚王族屈、景、 昭三姓事务。此处代指屈原,他罢左徒后曾任此职。(44)见放:被放逐。(45)凝滞:拘 泥。(46)餔:吃,食。糟:酒滓。醨:薄酒。(47)瑾、瑜:皆为美玉名。此喻品德高尚。 (48)察察:清白,高洁。(49)汶汶:污垢,污辱。(50)皓皓:洁白光明。温蠖(huò):一说 为尘滓重积的样子。一说为昏聩。(51)《怀沙》: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一般认 为这是屈原的绝笔。(52)同死生:把死和生同等看待。轻去就:指不患得患失,不以 荣辱改变初衷。爽然:默然。

【鉴赏】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删掉 了《怀沙》赋。传文采用了淮南王刘安《离骚序》中的一些文字,大致勾勒 出屈原的生平事迹。这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也是第 一篇赞美屈原的文字。

屈原(约前340—前278),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其高洁 的情操、悲惨的遭遇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后世文人产生极其重大和深 远的影响。司马迁用饱含深情之笔,夹叙夹议,记载了屈原高才见嫉、忠 而被谤的悲剧一生,高度肯定了屈原热爱祖国、眷恋乡土的精神和志洁行 廉的操守以及文学上的伟大成就,表现了作者对屈原的无限同情与景仰 之情。实际上,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垒块。清代李景星在《史 记评议》卷三中说道:“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 岂独屈、贾两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作为《史记》名篇之一,本文在艺术手法上非常有创意。首先,并不孤 立地就事论事,而是注意把屈原放在楚国由盛而衰的大背景中,放在楚国 统治集团内部忠奸、贤愚、战和、合纵连横等激烈的政治斗争旋涡中加以 表现,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屈原的个人命运及其时代的悲剧性。文中对大 背景的描写和对屈原的对立面人物言行的叙述,篇幅远超过对屈原的直 接描写。这种写法使屈原一生富于戏剧性,其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更好地 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质。

其次,“以议论行叙事体”(茅坤语),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 的议论,如评《离骚》的一段:“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 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一段。作者在叙事时直接出面 说理,这是《史记》传记文中的变例,是创新。这类似于小说戏剧中的陌生 化方法,议论打断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引导读者对正在发展的故事进行理 性判断,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郁郁不平之气,流露 出作者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感叹。文章沉郁顿挫,哀婉悲壮,让人读 来感慨不已。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19-123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