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

2024-01-24 可可诗词网-古文名篇 https://www.kekeshici.com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 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注释】①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②落英:落花。③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称“阡”,东西方向称“陌”。交通:互相通连。④黄发 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垂髫,儿童头上垂下的短发,代指儿童。⑤要:同“邀”, 邀请。⑥规往:打算前往。⑦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指访问、寻求。

【鉴赏】本文是陶渊明晚年所作《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是陶渊 明虚构的一个地方,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安宁和平,老 幼自得其乐的世界。尽管这种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 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世外桃 源”一直被人们视为人间天堂,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称。

本文是一篇游记,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手法,通过记述武陵人的所见 所闻,勾画出一个明丽如画的世外桃源景象。文章首先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忽逢桃花林”一句,读者开始随着武陵人的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此美景,诱发武陵人的 好奇心,于是寻访桃林的尽头,这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接着,“复行数百 步,豁然开朗”,一派奇异的景色呈现于眼前,令人一阵欣喜。“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这里不仅 景色怡人,而且民风淳朴。人们得知有外客到访,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中 做客。在交谈中,村民交代了这个地方的由来,解疑答惑,追溯往昔,感慨 万千。最后,作者模仿仙人游记的写法,写武陵人想带着他人再次进入这 个世界,却不能实现。南阳人刘子骥曾尝试访求,也没有结果。结尾看似 与前文没有多大关系,实则是以实衬虚,虚虚实实,耐人寻味。

《桃花源记》在记事、写景、状物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记事简洁明了, 描写景色清新明丽,描绘人物形象生动,其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 发垂髫”等词一直为后人沿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精心组织故事, 引人入胜;突出重点,反映理想。作者借游记的方式,把一个本是子虚乌 有的世界,描绘得如在目前,仿佛真有其事。作者重点刻画桃花源的景色 和人情,寄予了追求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这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82-183页.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