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月上

2022-11-03 可可诗词网-古代民歌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约郎约到月上时,看看等到月蹉西。不知奴处山低月出早,还是郎处山高月出迟?
        《月上》是一首清丽深婉的情歌。它通过一位热恋中的姑娘久候情郎不见人的情景,传神地勾勒出她于月下徘徊盼望的剪影,真实地再现了她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了人世间真挚纯朴的爱情。
        开篇直叙其事: “约郎约到月上时,看看等到月蹉西。”蹉西,即偏西。这两句以洗练平实的语言,浓缩了颇为丰富的内容。点明了约会的时间:新月初升之际;交代了具体环境:夜深人静,明月在天;述说等待时间之长:一直熬到残月西坠; 点染了姑娘在等待盼望中仅有的一个看似寻常而又非同寻常的动作:抬头望月;透露出内心情绪的微澜波动:平静耐心中夹杂着隐约的焦急不平。其中极为寻常的 “看看”一词,举重若轻,具有出奇制胜之功效。它通过一举头、一抬眼的微妙细节,勾勒出姑娘在皎洁的月华中的剪影,传递出人物内心活动的神韵,颇能引发读者围绕她的“等待”展开丰富的联想,补充丰富其中的诸多细节,进而形成完整的内心视象。她就如同一尊汉白玉雕成的雕像,静静地守在那里。望穿双眼盼情郎,情郎爽约偏不来!明月挂在枝杈间,爬上柳梢头,穿过中天云,她全然不知不觉,只是执拗地保持着开始时的姿态,痴迷地望着盼着等待着。许久许久,她似乎在有意无意之中抬起头来,目光落在那轮明月上,不由得芳心微微一颤,心海中泛起波澜:唉——,明月已过中天,正向西方坠落,他……他怎么还……这就是在神韵的引发下,读者在可能的联想中徐徐展开的月夜倩女苦相望的画面。
        相约是在“月上时”,可情郎届时未至,直等到“月蹉西”,仍是不见人影来。这该是何等残酷的事! 最后两句,“不知奴处山低月出早,还是郎处山高月出迟?”直接表露出姑娘的内心活动,抒发了因情郎迟迟未至而产生的失望与希冀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姑娘以淳朴的想象,用山的高与低、月出得早与迟的理解,推测情郎因何届时未至,并用选择疑问句进行表达,显得格外含蓄委婉。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很微妙复杂的:既有聊以自慰的因素,又有为对方开脱的成分;既流露出淡淡的失望情绪,又表现出殷殷的企盼热情;既显出几分焦急苦闷,又透出些许平静开朗。可以说,结尾两句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曲曲入微,充分显示了这位姑娘独特的个性特征。
        勾勒人物 “剪影”,再现鲜明个性,表现复杂感情,是这首情歌最令人瞩目的特色。一般说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求其全,往往只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即求其神而不袭其貌,贵在通过一个侧影,一个镜头,甚至是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传递出人物心灵深处的幽密或情愫。《月上》中的主人公——热恋中的姑娘,在月华如水的特定情境中,痴情地等候盼望着,浑然不知月夜之美好,不觉明月之西坠。时光慢慢地流驶着,仿佛一尊雕像似的姑娘,才偶尔地动了一动,抬头而望,不由得芳心微微一颤,但见已是明月偏西,顿时低头陷入沉思之中,推测着情郎未至的原因。通过等待过程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寻常的 “看”的动作,通过 “看”之后刹那间产生的心态活动,点染出姑娘这个形象的神韵。虽然通篇无一字涉及其外貌形体,只是摹写了一个典型的微小举动,一道感情的轻波微澜,也便达到了内外兼表、虚实相生,构成了一个精巧美妙的人物剪影,突出了她纯真、痴情、质朴、开朗的个性特征。通过这个 “剪影”,又使人完全可以想象出她的有血有肉的 “全影”。
        在语言的运用上,这首情歌也很有特色。通篇仿佛漫不经心,随口而歌,完全任由性情,不事斧凿。句句均见“月”字而不嫌其重复罗嗦,明白晓畅而不嫌其直露浅白,反觉其有种自然天成、含蓄深婉之美,韵味十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