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咏怀古迹(其三)》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经典诗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王昭君。魏晋时因避司马昭的讳而改称。紫台:皇宫。青冢:王昭君死后安葬在草原,据说坟墓上的草常青。省识:看。

入选理由

在写王昭君题材的诗歌中靠优美的抒情,华美的辞藻,工巧的对仗等取胜的诗。

诗词赏析 王昭君的故事流传久远,传说很多。唐诗中以她为题材的诗歌也很多,对她的评价约略可分为两派:一是悲其身世,感其不幸;一是认为她的和亲对和平影响甚大。前一派的作品很多,本篇也可归入;后一派的作品很少,但却如鲁殿之灵光,闪耀天地。中唐诗人张仲素有一首小诗,标题《王昭君》,诗曰:“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结尾两句高度评价了昭君和亲带来的结果: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完全结束了,人民安居乐业了,经济繁荣了。前一派诗歌最突出的是中唐戎昱的《咏史》,其中有“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倚明主,安危托妇人”等句,他是坚决反对和亲政策的。

杜甫的诗也是咏史,只是诗人因流落夔州,其地与昭君的故乡秭归(今属湖北)较近,古今相感,连及自身而写了此篇。此诗的思想倾向是消极的,情感是哀伤的。它的流传全因为诗语和技巧与“愁苦之词易好”相结合的影响。首联写诗人所处的夔州到昭君生长的荆门(广义而言)都是山峰沟壑,一个“赴”字动感十分。诗人重在表现其地的险峻边荒,衬托第二句昭君的出生,险峻之地居然也生出这样的美丽女子。诗人的另一首诗《负薪行》写夔州一带的妇女生活艰辛,加上战争带来的灾难,因此很多人面容憔悴,相貌不佳,最后两句说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准确地解释本篇的“尚有村”三个字与前一句的关系。颔联很有名,关键是修辞用语和笔力概括。美丽的昭君一离开汉宫,到了北方的沙漠草原,立即就陷入了地狱一般,死后凄凉,只有一个个的黄昏伴着她的坟墓。诗的上句写“一去紫台”,下句马上就写“独留青冢”,中间什么也没有留下,好像昭君的生命立即就结束了一样。这与古代的某一个传说写昭君根本没有到匈奴,而是在途中自杀有一些联系。不过这样的传说是根本不合史实的,《汉书》记载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还生有孩子。这里无论是依据什么来写,都可以看出诗人对她的出塞评价是否定的,诗句写颜色的强烈对衬,每句双用,这就是修炼的特点。“紫台”与“朔漠”,“青冢”与“黄昏”,光是色彩就多么凄凉啊!尽管“朔”不是颜色字,但大雪黄沙是直接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就像“黄昏”的“黄”也不一定是黄颜色一样,这样对偶才不死板。颈联从声音上着笔,还是情韵深长。人们只能看到昭君美丽的画像而思念了,只有月夜在幻觉中听她魂魄归来时衣饰上的环佩响声了。王安石的《明妃曲》有“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的句子,昭君即使忧愁的样子也很美丽,也让汉元帝失魂落魄。杜诗此处有讥讽汉元帝的含义。尾联借传说昭君去国时弹着幽怨的琵琶来哀悼她的不幸。真可怜呀!连琵琶声都变成“胡人”的腔调了。唐代诗人咏昭君的诗歌中,多以琵琶为主要意象来抒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