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23-01-10 可可诗词网-古代名诗赏读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
        宝应元年(672)冬,唐军自陕州发起反攻,收复洛阳郑、汴等州,叛军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春,史朝义兵败自缢,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始告平息。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初闻捷报,欣喜欲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①剑外:指剑阁以南,即蜀地。蓟北:令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叛军根据地范阳一带。 ②却看:回头看。漫卷:随意收拾。 ③白日:一作“白首”,与下旬“青春”意复,故不取。放歌:放声高唱。纵酒:开怀畅饮。青春:明媚的春天。 ④巴峡:在今重庆市东南嘉陵江,俗称“小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先祖为襄阳人,故特意提及。向洛阳:作者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杜甫一直把洛阳当作故乡。
        赏读
        首句写狂喜之故,以下各句写狂喜情态。“剑外”乃作者飘泊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老巢。作者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渴望还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战乱未平。如今于“剑外”瓢泊之地“忽传收蓟北”,怎能不惊喜欲狂!“初闻”紧承“忽传”,“涕泪满衣裳”生动地表现了“初闻”捷报时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自安禄山于蓟北发动叛乱,攻陷潼关,作者即流离转徙,至今已有八年。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怎能不悲!如今“忽传”战乱平息,连安史老巢都已收复,安得不喜!悲喜交集,激情喷涌,不禁涕泪纵横。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带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连续性动作。回头看妻子,妻子平日的满面愁云已不知飘向何处,这更助长了自己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写作,胡乱地卷起诗书,与家人共享胜利的欢乐。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之年,难得“放歌”,更不宜“纵酒”。如今诗人既“放歌”,又“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与上句的“漫卷诗书”,把“狂”态写得如在目前。以下三句,则畅写“狂”想。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作伴”,正好“还乡”。诗人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尾联包括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上下对偶(句对句),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越。值得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舟行如梭,故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故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故用“向”。
        此诗与李白《早发白帝城》同写舟行迅速,都能给人以轻快喜悦的艺术享受,其不同处在于李诗写实而加以夸张,杜诗则是写想象的飞越,与前者异曲同工。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评注》中引王嗣奭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