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事】: 公元1084年,苏轼有一天到庐山游玩, 深为庐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所倾倒, 于是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写了《题西林壁》这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诗篇这样描述:正面看去,庐山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又是峭拔的奇峰, 一横直, 一矗立; 再从远看又从近看, 更是千姿百态, 气象万千。庐山的面目实在难以说清, 原因就在于自 己处在深山之中。
【意思】: 庐山的本来面目。庐山: 在江西九江市南面,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峰峦起伏, 形态万千, 长年弥漫着缥缈的烟雾, 使人不易看清它的实际情状。比喻一件事的真相,或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亦作“庐山面目”。
【古例】: 清·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而先生姙妾李氏出嫁所生介立李翁, 痛遗文缺残, 访得干义兴之故家, 涂抹删改, 非复庐山面目。”清·尤侗《上沈旭轮师》:“愿与世人共识庐山面目, 勿云后遂无问津者。”
分享到:
【故事】: 公元1084年,苏轼有一天到庐山游玩, 深为庐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所倾倒, 于是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写了《题西林壁》这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诗篇这样描述:正面看去,庐山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又是峭拔的奇峰, 一横直, 一矗立; 再从远看又从近看, 更是千姿百态, 气象万千。庐山的面目实在难以说清, 原因就在于自 己处在深山之中。
【意思】: 庐山的本来面目。庐山: 在江西九江市南面,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峰峦起伏, 形态万千, 长年弥漫着缥缈的烟雾, 使人不易看清它的实际情状。比喻一件事的真相,或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亦作“庐山面目”。
【古例】: 清·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而先生姙妾李氏出嫁所生介立李翁, 痛遗文缺残, 访得干义兴之故家, 涂抹删改, 非复庐山面目。”清·尤侗《上沈旭轮师》:“愿与世人共识庐山面目, 勿云后遂无问津者。”
发布时间:2019-03-10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chengyugushi/130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