玷
玉上的斑点。比喻人的缺点、过失。语本《诗·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也作“瑕”。《左传·闵公元年》:“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也作“瑕摘”。唐·皎然《苕溪草堂……》:“吾高鸱夷子,身退无瑕摘。”也作“瑕玷”。《反汉书·张衡传》:“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也作“瑕疵”。《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也作“瑕颣”。唐·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故思欲尽其瑕颣,以别白中正。”也作“玼颣”。《资治通鉴·唐景福二年》:“(柳)玼尝戒其子弟曰:‘……懿行实才,人未之信,小有玼颣,众皆指之,此其所以不可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