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隋,裂肉也。”段注:“衣部曰:‘裂,缯余也。’……引伸之凡余皆曰裂。裂肉,谓尸所祭之余也。”《周礼·春官·小祝》:“大祭祀……赞隋,赞彻,赞奠。”注:“隋,尸之祭也。”隋,一种祭祀的名称。 1.通“椭” tuo 〔例〕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
《说文》:“队,从高队也。”段注:“队、坠正俗字,古书多作队,今则坠行而队废矣。”队,后专用为队列、行列义。《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注:“百人为队。”疏:“队是行列之名,百人为队。” 1.通“墜”...
《说文》:“匋,瓦器灶也。”《礼记·郊特牲》:“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陶,陶器。 1.通“ ” yao 〔例〕 《诗·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笺:“复者,复于土上,凿地曰穴,皆如陶然。”陶通“窑”,窑灶。 陶,定母、幽部;窑,余母、宵部。...
《说文》:“阴,闇也,山之北,水之南也。”《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1.通“窨” yin 〔例〕 《诗·豳风·七月》:“三之日纳于凌阴。”传:“凌阴,冰室也。”阴通“窨”,地窖。 阴,影母、侵部;窨,影母、侵部。影母双声,侵部迭韵,属双声...
《说文》:“陭,上党陭氏阪也。”陭,汉县名。《水经注》卷九《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通“崎” qi 〔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昔者鸿水浡出,泛滥衍溢,民人登降移徙,陭而不安。”陭,《汉书》作“崎岖”,道路险阻不平...
《说文》:“陵,大阜也。”《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陵,山陵。 通“凌” ling 〔例一〕 《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陵通“凌”,欺侮。 〔例二〕 《左传·昭公元年》:“无礼而好陵人。”陵通“凌”。 陵,来母、蒸部;凌,来母、蒸部。来母双声,蒸...
《说文》:“陈,宛邱也,舜後妫满之所封。”陈,春秋诸侯国名,后为楚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淮阳与安徽省亳州一带。段注:“陈本太皞之虚,正字,俗假为敶列之敶,陈行而敶废矣。”《诗·小雅·伐木》:“於粲洒扫,陈馈八簋。”陈,陈列。 通“陣” zhen 〔例一〕 《论语...
《说文》:“陟,登也。”《书·舜典》:“三载,汝陟帝位。”传:“陟,升也。”《史记·五帝本纪》作“女登帝位”。 1.通“騭” zhi 〔例〕 《大戴礼记·夏小正》:“执陟攻驹。”陟即《礼记·月令》中的“腾驹”,指牡马。陟通“骘”。 陟,端母、职部;骘,章母、职...
《说文》:“陉,山绝坎也。”陉,山脉中断处。《史记·赵世家》:“赵与之陉,合军曲阳。”《集解》引徐广曰:“陉者山绝之名,常山有井陉,中山有苦陉。” 通“徑” jing 〔例〕 《左传·襄公十六年》:“齐侯曰:‘是好勇,去之以为之名。速遂塞海陉而还。’”注:“海...
《说文》:“降,下也。”《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大戾。”降,下、落。 通“洪” hong 〔例一〕 《尚书·大禹谟》:“帝曰:‘来禹!降水儆予。’”疏:“降水,洪水也。”降通“洪”。 〔例二〕 《吕氏春秋·古乐》:“降通漻水以导河。”注:“大也。”...
《广雅·释室》:“陌,道也。”《楚辞》王逸《九思·悯上》:“逡巡兮圃薮,率彼兮畛陌。”注:“田间道曰畛陌。” 1.通“帞” mo 〔例〕 《太平御览》卷七○八《搜神记》:“太康中,天下以璮为陌头及带身袴口。”陌头,即“帞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又叫抹额。...
《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从阜,付声。《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段注:“玉裁谓土部:‘坿,益也。’增益之义宜用之,相近之义亦宜用之。今则尽用附,而附之本义废矣。”《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附,音fu,增益。 1.通“...
《说文》:“阼,主阶也。”阼,东阶。古代以阼为主人之位,临朝觐,揖宾客,承祭祀,升降皆由东阶。《礼记·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蒞阼。” 通“胙” zuo 〔例一〕 《仪礼·特牲馈食礼》:“祝命彻阼俎、豆笾。”阼通“胙”,祭肉。 〔例二〕 《仪礼·特牲馈食礼》...
《说文》:“陂,坂也。”《淮南子·俶真》:“是故百姓曼衍,于淫荒之陂。”陂,山坡。 通“詖” bi 〔例〕 《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陂通“诐”,邪佞。 陂,帮母、歌部;詖,帮母、歌部。帮母双声,歌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说文》:“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阿,大的丘陵。 1.通“婀” e 〔例〕 《诗·小雅· 桑》:“ 桑有阿,其叶有难。”传:“阿然美貌。”阿通“婀”,柔美貌。 阿,影母、歌部;婀,影母、歌部。影母双声,歌部迭韵,...
《说文》:“阸,塞也。”阸同“阨”。《史记·秦始皇本纪》:“闭关据阨,荷戟而守之。” 通“隘” ai 〔例一〕 《左传·昭公元年》:“彼徒我车,所遇又阨。”《释文》:“本又作隘。”阨通“隘”,狭窄。 〔例二〕 《文...
《说文》:“阯,基也。”《史记·武帝本纪》:“石闾者,在泰山下阯南方。”阯,基址。 通“沚” zhi 〔例〕 《文...
商代诸侯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笺:“阮也、徂也、共也,三国犯周而文王伐之。” 通“原” yuan 〔例〕 《汉书·成帝纪》:“流民欲入五阮关者,勿苛留。”五阮关,同书《地理志》作“五原关”。《说文》:“阮,代郡五阮关也...
《说文》新附字:“阡,路南北为阡。”《史记·秦本纪》:“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索隐》:“《风俗通》曰:‘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阡陌,田间小路。 通“芊” qian 〔例一〕 《文...
《说文》:“阞,地理也。”阞,地脉。《周礼·考工记·匠人》:“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注:“沟为造沟,阞谓脉理。不行,谓决溢也。” 1.通“仂” le 〔例〕 《周礼·考工记·轮人》:“以其围之阞捎其薮。”注:“阞,三分之一也。”阞通“仂”,零数。 阞,来母、...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