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毛”。羽旄,即“羽毛”。
《孟子·梁惠王》:“见羽旄之美。”按:《文选》注引作“羽毛之美”。《尚书·禹贡》:谓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按:《史记·夏本纪》作“旄”。清钱坫据此谓“旄”与“毛”通(《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六)。《礼记·乐记》:“饰以羽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国语·晋语(四)》“毛”作“旄”。
2.通“毛”,毛髮。
《管子·小匡》:“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粪除其颠旄。”赵守正注:“旄,同‘毛’,毛髮。”
3.通“毛(有)”,无。按:其义为“无”之“毛”,在今方言中仍存在,写成“冇”。
《战国策·秦策》:“瘨而殚(痰)闷,旄不知人。”
4.通“牦”。旄牛,即“牦牛”。
《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韩非子·喻志》:“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旄象之约。”汉高诱注:“旄,旄牛也,在西方。”《後汉书·西南夷传·冉夷》:“有旄牛,无角,一名童牛,肉重千斤,毛可为毦。”
分享到:
《孟子·梁惠王》:“见羽旄之美。”按:《文选》注引作“羽毛之美”。《尚书·禹贡》:谓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按:《史记·夏本纪》作“旄”。清钱坫据此谓“旄”与“毛”通(《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六)。《礼记·乐记》:“饰以羽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国语·晋语(四)》“毛”作“旄”。
2.通“毛”,毛髮。
《管子·小匡》:“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粪除其颠旄。”赵守正注:“旄,同‘毛’,毛髮。”
3.通“毛(有)”,无。按:其义为“无”之“毛”,在今方言中仍存在,写成“冇”。
《战国策·秦策》:“瘨而殚(痰)闷,旄不知人。”
4.通“牦”。旄牛,即“牦牛”。
《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韩非子·喻志》:“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旄象之约。”汉高诱注:“旄,旄牛也,在西方。”《後汉书·西南夷传·冉夷》:“有旄牛,无角,一名童牛,肉重千斤,毛可为毦。”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269.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