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知道,知识,认识。
《墨子·经说(下)》:“逃臣不智其处,吠狗不智其名。”《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者在臣,则主蔽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尹读‘智’为智慧之智,非也。‘智’与‘知’同。《小问篇》:‘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九变篇》作‘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言权已下移而上不知,故有弒父弑君之祸也。”又《势》:“智静之修,居而自利;智作之徒,每动有功。”《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唐杨倞注:“知有所合,谓所知能合於物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挟智而问,则不智者知,深智一物,众阴皆变(辩)。”又《孤愤》:“智不类越,而不智不类其国,不察其类者也。”《战国策·秦策(三)》:“楚智横门君之善用兵也。”(此姚本;鲍本“智”作“知”。)《吕氏春秋·至忠》:“若此人者固难得,其患虽得之有(又)不智。”注:“‘智’读曰‘知’。”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养生方》:“非味也,无以充其中而长其节;非志也,无以智其中虚与实。”《玉台新咏》卷一《古诗八首》:“愁多智夜长。”按:《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智”作“知”。
分享到:
《墨子·经说(下)》:“逃臣不智其处,吠狗不智其名。”《管子·法法》:“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者在臣,则主蔽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尹读‘智’为智慧之智,非也。‘智’与‘知’同。《小问篇》:‘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九变篇》作‘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言权已下移而上不知,故有弒父弑君之祸也。”又《势》:“智静之修,居而自利;智作之徒,每动有功。”《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唐杨倞注:“知有所合,谓所知能合於物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挟智而问,则不智者知,深智一物,众阴皆变(辩)。”又《孤愤》:“智不类越,而不智不类其国,不察其类者也。”《战国策·秦策(三)》:“楚智横门君之善用兵也。”(此姚本;鲍本“智”作“知”。)《吕氏春秋·至忠》:“若此人者固难得,其患虽得之有(又)不智。”注:“‘智’读曰‘知’。”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养生方》:“非味也,无以充其中而长其节;非志也,无以智其中虚与实。”《玉台新咏》卷一《古诗八首》:“愁多智夜长。”按:《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智”作“知”。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359.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