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

    1.通“增”,增长;增加。按:《说文·土部》:“增,益也。”清段玉裁注:“假‘曾’为之。”又:“是则‘曾’者‘增’之假借字。”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鹰鶽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按:《荀子·法行》:“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宋孙奭《音义》:“‘曾’当读作‘增’。”宋 朱熹《集注》:“‘曾’与‘增’同。”战国楚屈原《离骚》:“曾欷歔余郁邑(悒)兮,哀朕时之不当。”注:“曾,累也。”《文选》晋潘岳《西征赋》:“曾迁怒而横撞,碎玉斗其何伤!”明贝琼《唐宋六家文衡序》:“将刻诸梓,使子弟读之,不曾曲阜所作四篇。”
2.通“憎”,憎恶,憎恨,憎厌。
《战国策·赵策(一)》:“以秦为爱赵而憎韩。”汉帛书本“憎”作“曾”。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古佚书《称》:“行曾而索爱,父弗得子;行毋(侮)而索敬,君弗得臣。”《醜女缘起》:“王郎见妻端正,指(拍)手喜欢,道数声‘可曾’……”(按:可曾,即“可憎”,反语,对所欢者之昵称。见《敦煌变文集》第101页)又《李陵变文》:“交兵欲□风头便,对敵生曾日影斜。”(同上书第88页)
3.通“橧”,聚柴以居处。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曾,叚(假)借为‘橧’。”
《礼记·礼运》:“夏则居橧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橧,本又作‘曾’同。”《大戴礼记·曾子疾病》:“鹰鶽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鱼鼈鼋鼍以渊为浅而蹷穴其中。”
4.通“䎖”,展翅飞翔。
《楚辞》战国楚屈原《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宋洪兴祖补注:“曾,作滕切。《博雅》曰:‘䎖,翥飞也。’”《文选》汉贾谊《鹏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唐李善注:“曾,高高上飞意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47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