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或”,某人;或者(有人)。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三:“有,犹‘或’也。”“盖‘或’字古读若‘域’,‘有’字古读若‘以’(说见《唐韵正》),二声相近……声义相通,则字亦相通。”按:“有”“或”古音均为匣母,韵一为之部,一为职部,古音相近,故得通假。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君子,无我有尤。”《尚书·多士》:“朕不敢有後。”又《洪范》:“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按:《韩非子·有度》《吕氏春秋》并作“毋或”,清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七据此谓“有”通“或”。)又《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伸乂。”杨筠如覈诂:“有,犹‘谁’也。‘有’、‘或’古通用。”《周易·姤》:“九五,有陨自天。”《孟子·梁惠王》引《书》曰:“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又《公孙丑(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杨伯峻译注:“此‘有’可读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
2.通“或”。如有,即“如或”。
《史记·孟尝君传》:“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如有,如或也。”)又:“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又《袁盎传》:“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有杀弟之名奈何?”王念孙曰:“‘或’与‘有’古同声而通用。”
3.通“或”,或许。按:有,林光义《文源》:“有,持有也。古从‘又’持‘月(肉)’。”按:又者,手也。“月”通“肉”。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有,犹‘或’也。‘有’与‘或’古同声而义亦相通。”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按:《国语》“有”并作“或”。《史记·孟尝君列传》:“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四)》:“如有,如或也。……‘或’与‘有’古同声而通用。”《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引陈瀚《异闻集》:“忽略雲覆水,黑风波涌,舟子失容,虑有覆没。”
分享到: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君子,无我有尤。”《尚书·多士》:“朕不敢有後。”又《洪范》:“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按:《韩非子·有度》《吕氏春秋》并作“毋或”,清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七据此谓“有”通“或”。)又《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伸乂。”杨筠如覈诂:“有,犹‘谁’也。‘有’、‘或’古通用。”《周易·姤》:“九五,有陨自天。”《孟子·梁惠王》引《书》曰:“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又《公孙丑(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杨伯峻译注:“此‘有’可读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
2.通“或”。如有,即“如或”。
《史记·孟尝君传》:“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如有,如或也。”)又:“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又《袁盎传》:“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有杀弟之名奈何?”王念孙曰:“‘或’与‘有’古同声而通用。”
3.通“或”,或许。按:有,林光义《文源》:“有,持有也。古从‘又’持‘月(肉)’。”按:又者,手也。“月”通“肉”。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有,犹‘或’也。‘有’与‘或’古同声而义亦相通。”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按:《国语》“有”并作“或”。《史记·孟尝君列传》:“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四)》:“如有,如或也。……‘或’与‘有’古同声而通用。”《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引陈瀚《异闻集》:“忽略雲覆水,黑风波涌,舟子失容,虑有覆没。”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482.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