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凓”,寒冷。
《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宋朱熹集传:“栗烈,气寒也。”《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其变栗冽,其灾冰雪霜雹。”王冰注:“栗冽,甚寒也。”唐萧颖士《有竹》诗之五:“我有珍簟,凄其以栗。”宋范成大《恩佛亭晓望》诗:“栗烈刚风刮病眸,登临何啻缓千忧。”清倪承茂《苦寒行》:“燕山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2.通“慄”,因冷颤慄;害怕得发抖;恐惧;谨敬。
《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诗经·秦风·黄鸟》:“惴惴其慄。”《孟子》赵岐注引之,“慄”作“栗”,按:今本作“慄”,《孟子考文》作“栗”。《黄帝内经素问·瘧论》:“瘧始发也,先起于豪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论语·八佾》:“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战,同“颤”,因恐惧而发抖。)汉张机《伤寒论·自序》:“患及祸乱而方震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忽有一葉大如掌……史独接得,置怀中,坐食顷,觉怀中渐重,潜起观之,觉葉上鳞起,栗栗而动,史惊惧。”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下)》:“徐州军士平居自恃吞噬,及(王)式衣袄子半臂,曳履危坐,拱手栗缩就死,无一人敢推者。”
3.通“歷”,经歷。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栗,叚(假)借为‘歷’。”
《仪礼·聘礼》:“公降一等辞,栗阶升,听命。”又《燕礼》:“凡公所辞,皆栗阶。凡栗阶,不过二等。”疏:“栗阶,左右是各一发而升堂。”又《公食大夫礼》:“宾栗阶升,不辞。”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栗阶,即‘历阶’也。古‘栗’‘歷’声近而通。”
分享到:
《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宋朱熹集传:“栗烈,气寒也。”《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其变栗冽,其灾冰雪霜雹。”王冰注:“栗冽,甚寒也。”唐萧颖士《有竹》诗之五:“我有珍簟,凄其以栗。”宋范成大《恩佛亭晓望》诗:“栗烈刚风刮病眸,登临何啻缓千忧。”清倪承茂《苦寒行》:“燕山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2.通“慄”,因冷颤慄;害怕得发抖;恐惧;谨敬。
《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诗经·秦风·黄鸟》:“惴惴其慄。”《孟子》赵岐注引之,“慄”作“栗”,按:今本作“慄”,《孟子考文》作“栗”。《黄帝内经素问·瘧论》:“瘧始发也,先起于豪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论语·八佾》:“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战,同“颤”,因恐惧而发抖。)汉张机《伤寒论·自序》:“患及祸乱而方震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忽有一葉大如掌……史独接得,置怀中,坐食顷,觉怀中渐重,潜起观之,觉葉上鳞起,栗栗而动,史惊惧。”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下)》:“徐州军士平居自恃吞噬,及(王)式衣袄子半臂,曳履危坐,拱手栗缩就死,无一人敢推者。”
3.通“歷”,经歷。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栗,叚(假)借为‘歷’。”
《仪礼·聘礼》:“公降一等辞,栗阶升,听命。”又《燕礼》:“凡公所辞,皆栗阶。凡栗阶,不过二等。”疏:“栗阶,左右是各一发而升堂。”又《公食大夫礼》:“宾栗阶升,不辞。”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栗阶,即‘历阶’也。古‘栗’‘歷’声近而通。”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560.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