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才”,才能,才干,才智。
《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周易·繫辞》:“兼三才而两之。”按:《礼记·学记》引作“三材”。《左传》文公十六年:“国之材人,无不事也。”《论语·子路》:“举贤才。”按:《汉书·平帝纪》引作“材”。《晏子春秋·外篇下八》:“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韩非子·饰邪》:“奸臣愈进而材臣退,则主惑而不知所行。”《吕氏春秋·报更》:“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史记·淮南王安传》:“骑上下若蜚(飞),材干绝人。”汉刘向《说苑·善说》:“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後贱、先富而後贫者也,不若身材高妙,适遭暴乱无道之主,妄加不道之理焉。”又《列女传·齐田稷母》:“忠孝之事,尽材竭力。”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材不足。”又《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次之未能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灭之声。”宋王安石《上曾参政书》:“某闻古之君子立而相天下,必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势之所安而役使之。”穆员《为汝州刺史谢上表》:“身远迹贱,材薄官微。”《水浒传》第一○八回:“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的,终不能违九重。”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岳武穆》:“正以玄之材力,非元子、寄奴比也。”清侯方域《蹇千里传》:“(千里)尝曰:‘彼偾辕而破犂者,乌足与共事哉!’然无他材能,以资叙层累坐取卿相,同列轻之。”
2.通“纔”、“才”,仅仅。
《汉书·杜钦传》:“迺为小冠,高广材二寸。”注:“‘材’与‘纔’同,古通用。”又《匈奴传》:“郅支人众,中寒道死,馀材三千人到康居。”汉许慎《说文解字》:“仅,材能也。”清段玉裁注:“材,今俗用之‘纔’字也。”
3.通“财”,财物。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材,叚(假)借为‘财’。”
《墨子·公孟》:“欲攻伐无罪之国……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注:“‘伪’疑当为‘’,《说文》云:此古‘货’字。”清孙诒让间诂引清毕沅曰:“‘材’、‘财’字通。”《荀子·君道》:“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临材见利,不取句(苟)富;临难见死,不取句(苟)免。”按:《礼记·曲礼(上)》作:“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大戴礼记·五帝德》:“节用水火材物。”(《孔子家语·五帝德》“材”作“财”。)《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按:《班马字类》卷一:“《大戴礼》作‘养财’。”汉王符《潜夫论·考绩》:“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汉史晨《饗孔庙後碑》:“恐具吏敛民侵扰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麦给,还所敛民钱材。”《字原》云:“义作‘财’。”清傅维鳞《明书·残酷传论》:“汉元狩间,黩武幕(漠)南,师瘅(殚)材匮。”
4.通“裁”,裁截;裁制;引申为安排;裁夺。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材,叚(假)借为‘裁’。”
《周易·繫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者,材也。”高亨注:“材,读为‘裁’。裁亦断也。”《墨子·经(下)》:“推之必往说在废材。”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应作‘说在法裁’,言以法之裁断为準。”《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宋朱熹注:“言其不裁度于义理。”《荀子·富国》:“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唐杨倞注:“材,与‘裁’同。”又《解蔽》:“材官万物。”主:“材谓当其分。”《韩非子·十过》:“斩山木而材之,削锯修之迹。”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燕王章》:“故王能材之,臣以死任事。”宋王安石《上相府书》:“伏惟阁下观古之所以材瞽聋、侏儒之道,览《行苇》之仁。”
分享到:
《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周易·繫辞》:“兼三才而两之。”按:《礼记·学记》引作“三材”。《左传》文公十六年:“国之材人,无不事也。”《论语·子路》:“举贤才。”按:《汉书·平帝纪》引作“材”。《晏子春秋·外篇下八》:“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韩非子·饰邪》:“奸臣愈进而材臣退,则主惑而不知所行。”《吕氏春秋·报更》:“魏氏人张仪,材士也。”《史记·淮南王安传》:“骑上下若蜚(飞),材干绝人。”汉刘向《说苑·善说》:“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後贱、先富而後贫者也,不若身材高妙,适遭暴乱无道之主,妄加不道之理焉。”又《列女传·齐田稷母》:“忠孝之事,尽材竭力。”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材不足。”又《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次之未能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灭之声。”宋王安石《上曾参政书》:“某闻古之君子立而相天下,必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势之所安而役使之。”穆员《为汝州刺史谢上表》:“身远迹贱,材薄官微。”《水浒传》第一○八回:“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的,终不能违九重。”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岳武穆》:“正以玄之材力,非元子、寄奴比也。”清侯方域《蹇千里传》:“(千里)尝曰:‘彼偾辕而破犂者,乌足与共事哉!’然无他材能,以资叙层累坐取卿相,同列轻之。”
2.通“纔”、“才”,仅仅。
《汉书·杜钦传》:“迺为小冠,高广材二寸。”注:“‘材’与‘纔’同,古通用。”又《匈奴传》:“郅支人众,中寒道死,馀材三千人到康居。”汉许慎《说文解字》:“仅,材能也。”清段玉裁注:“材,今俗用之‘纔’字也。”
3.通“财”,财物。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材,叚(假)借为‘财’。”
《墨子·公孟》:“欲攻伐无罪之国……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注:“‘伪’疑当为‘’,《说文》云:此古‘货’字。”清孙诒让间诂引清毕沅曰:“‘材’、‘财’字通。”《荀子·君道》:“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临材见利,不取句(苟)富;临难见死,不取句(苟)免。”按:《礼记·曲礼(上)》作:“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大戴礼记·五帝德》:“节用水火材物。”(《孔子家语·五帝德》“材”作“财”。)《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按:《班马字类》卷一:“《大戴礼》作‘养财’。”汉王符《潜夫论·考绩》:“富者乘其材力,贵者阻其势要。”汉史晨《饗孔庙後碑》:“恐具吏敛民侵扰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麦给,还所敛民钱材。”《字原》云:“义作‘财’。”清傅维鳞《明书·残酷传论》:“汉元狩间,黩武幕(漠)南,师瘅(殚)材匮。”
4.通“裁”,裁截;裁制;引申为安排;裁夺。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材,叚(假)借为‘裁’。”
《周易·繫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者,材也。”高亨注:“材,读为‘裁’。裁亦断也。”《墨子·经(下)》:“推之必往说在废材。”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应作‘说在法裁’,言以法之裁断为準。”《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宋朱熹注:“言其不裁度于义理。”《荀子·富国》:“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唐杨倞注:“材,与‘裁’同。”又《解蔽》:“材官万物。”主:“材谓当其分。”《韩非子·十过》:“斩山木而材之,削锯修之迹。”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燕王章》:“故王能材之,臣以死任事。”宋王安石《上相府书》:“伏惟阁下观古之所以材瞽聋、侏儒之道,览《行苇》之仁。”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634.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