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支”,分支。
《管子·度地》:“水别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注:“枝,子也。”《韩非子·说疑》:“内宠并后,外宠贰政,枝子配適(嫡),大臣拟主,乱之道也。”《水经注》三七《澧水》:“澧水又东,南注于沆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
2.通“支”,支持,支撑,支援。
《左传》桓公五年:“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晋杜预注:“不能相枝持也。”唐李善注《文选·魏文帝与吴质书》引杜注“枝”作“支”。《文选》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浮柱岹嵽以星悬,漂而枝柱(拄)。”晋张载注:“枝柱,言无根而倚立也。”《古文苑·柏梁诗》:“柱枅薄栌相枝持。”《後汉书·崔寔传》:“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晋葛洪《抱朴子·对俗》:“《史记·龟策传》云:江淮间居人,为儿时,以龟枝床,至後老死,家人移床,而龟故生。”按:《史记》作“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宋欧阳修《本论》:“天下之势,方若弊庐,补其奥则隅坏,整其桷则栋倾,枝撑扶持,苟有而已。”清杨宾《换车行》:“坡陀木石相枝撑,谷口泥淖多呀坑。”
3.通“支”,地支。
《後汉书·律历志》:“《记》称大桡作甲子。”注引《礼记·月令》章句:“(大桡)始作甲乙以命日谓之干(幹),作子丑以命日谓之枝。”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甲乙谓之干,子丑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按:枝干,即“干支”,天干地支。
4.通“肢”,四肢。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枝,叚(假)借为‘胑(肢)。’”
《逸周书·武顺》:“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枝。”注:“四枝,手足。”《管子·内业》:“四枝坚固。”郭沫若等集校:“‘枝’与‘肢’通。”又《戒》:“心不动,使四枝耳目而万物情。”《庄子·达生》:“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齊(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疾)枝也。”又《尽心》注:“体者四枝股肱也。”《荀子·儒效》:“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韩非子·难言》:“吴起收(抆)泣於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於楚。”《吕氏春秋·圜道》:“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又《顺民》:“首足异处,四枝布裂。”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晋灵行无礼,处台上弹群臣,枝解宰人而弃。”《史记·蔡泽传》:“吴起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仪礼·乡射礼》“乃设折俎”汉郑玄注:“牲体枝解节折以实俎也。”《文子·上礼》:“肖智能,循大常,隳枝体,黜聪明。大通混冥,万物各复归其根。”《南齐书·周颙传》:“至乃野牧盛群,闭拳重圈,量肉揣毛,以俟枝㓡。”唐韩愈《元和圣德诗》:“腹败枝披,不敢保聚,掷首陴外,降幡夜竪。”
[枝梧]zhiwu
同“支吾”。枝枝梧梧,即“支支吾吾”,说话躲躲闪闪、含含糊糊。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麽问了半日,你一昧的吞吞吐吐、枝枝梧梧,你把我作何人看待?”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水利》:“中丞问两宰云:‘贵县城周园几里?有几门?’两宰枝梧,茫然不能对。”
分享到:
《管子·度地》:“水别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注:“枝,子也。”《韩非子·说疑》:“内宠并后,外宠贰政,枝子配適(嫡),大臣拟主,乱之道也。”《水经注》三七《澧水》:“澧水又东,南注于沆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
2.通“支”,支持,支撑,支援。
《左传》桓公五年:“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晋杜预注:“不能相枝持也。”唐李善注《文选·魏文帝与吴质书》引杜注“枝”作“支”。《文选》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浮柱岹嵽以星悬,漂而枝柱(拄)。”晋张载注:“枝柱,言无根而倚立也。”《古文苑·柏梁诗》:“柱枅薄栌相枝持。”《後汉书·崔寔传》:“期于补绽决坏,枝柱邪倾。”晋葛洪《抱朴子·对俗》:“《史记·龟策传》云:江淮间居人,为儿时,以龟枝床,至後老死,家人移床,而龟故生。”按:《史记》作“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宋欧阳修《本论》:“天下之势,方若弊庐,补其奥则隅坏,整其桷则栋倾,枝撑扶持,苟有而已。”清杨宾《换车行》:“坡陀木石相枝撑,谷口泥淖多呀坑。”
3.通“支”,地支。
《後汉书·律历志》:“《记》称大桡作甲子。”注引《礼记·月令》章句:“(大桡)始作甲乙以命日谓之干(幹),作子丑以命日谓之枝。”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甲乙谓之干,子丑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按:枝干,即“干支”,天干地支。
4.通“肢”,四肢。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枝,叚(假)借为‘胑(肢)。’”
《逸周书·武顺》:“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枝。”注:“四枝,手足。”《管子·内业》:“四枝坚固。”郭沫若等集校:“‘枝’与‘肢’通。”又《戒》:“心不动,使四枝耳目而万物情。”《庄子·达生》:“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齊(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疾)枝也。”又《尽心》注:“体者四枝股肱也。”《荀子·儒效》:“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韩非子·难言》:“吴起收(抆)泣於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於楚。”《吕氏春秋·圜道》:“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又《顺民》:“首足异处,四枝布裂。”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晋灵行无礼,处台上弹群臣,枝解宰人而弃。”《史记·蔡泽传》:“吴起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仪礼·乡射礼》“乃设折俎”汉郑玄注:“牲体枝解节折以实俎也。”《文子·上礼》:“肖智能,循大常,隳枝体,黜聪明。大通混冥,万物各复归其根。”《南齐书·周颙传》:“至乃野牧盛群,闭拳重圈,量肉揣毛,以俟枝㓡。”唐韩愈《元和圣德诗》:“腹败枝披,不敢保聚,掷首陴外,降幡夜竪。”
[枝梧]zhiwu
同“支吾”。枝枝梧梧,即“支支吾吾”,说话躲躲闪闪、含含糊糊。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麽问了半日,你一昧的吞吞吐吐、枝枝梧梧,你把我作何人看待?”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水利》:“中丞问两宰云:‘贵县城周园几里?有几门?’两宰枝梧,茫然不能对。”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659.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