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一)

    1.通“撓”,曲折,弯曲;喻指挫败、屈从。
《周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曲折也。”《周礼·冬官·輈人》:“唯辕直,且无桡也。”《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桡败。”晋杜预注:“桡,曲也。”《荀子·荣辱》:“垂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列子·汤问》:“竿不桡。”《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斩杀必当,毋或枉桡。”《史记·酷吏列传》:“所爱者,挠法活之。”《汉书·酷吏传》“挠”作“桡”。
2.通“撓”,削弱;挫折;战败。
《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史记·韩长孺传》:“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汉书·张良传》:“汉王忧恐,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3.通“撓”,干扰;扰乱。
《周易·说卦》:“桡万物者,莫疾乎风。”《左传》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桡败。”(按:桡,本亦作“挠”。)《史记·魏世家》:“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講。”唐司马贞《索隐》:“谓韩被秦之兵,桡乱已经三年,云欲講说与韩和。”《文选》南朝梁江淹《望荆山》诗:“悲风桡重林。”清吕锦文《文选古字通补训》卷二:“案,‘桡’与‘挠’通。《说文》云:‘挠,扰也。’”又:“桡、挠从木从手,音义并同,古互通用。”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089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