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址”。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岰间有颓垣遗构,为玉峰寺废止。”
2.通“沚”,水中的小洲。按:清朱珔《说文叚(假)借义证》谓“止”为“沚”之省借。
《说文·水部》〔湜〕字条下引《诗》“湜湜其止”。《玉篇》《集韵》同。按:今本《诗经》“止”作“沚”,汉郑玄笺云:“小渚曰沚。喻君子守初如沚然不动摇。”
3.通“趾”,足趾。按:《广韵·止韵》:“止,足也。”按:《说文》:“止,……故以‘止’为‘足’。”清徐灏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为‘足趾’。……考阮氏《钟鼎款识·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按:“止”“趾”为古今字。
《周易·噬嗑》:“屦校灭趾。”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作“止”。按:清惠栋《周易述》作“灭止”。《诗经·周南·麟之趾》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作“止”,且云:“止,本亦作‘趾’,两通。”《朱子语类》卷三:“忽闻溪边林中响甚,往看之,乃无止蜥蜴。”
4.通“只”,仅仅。
《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诗经·周南·关雎》序笺:“今谓此序止是《关雎》之序。”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射马赋序》:“止立行宫,裁舒帐殿。”南朝梁沈约《答庾光禄书》:“忌日制假应是晋宋之间,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唐柳宗元《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五代大愚《乞荆浩画》诗:“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若止印二三本,为未简易。”《太宗宣和遗事》亨集:“师师道:‘恰去的那个人,也大!’贾奕道:‘止不过王公驸马。’”清纳兰性德《临江仙·虚龙大树》词:“九秋黄葉五更烟,止应摇落尽,不必问当年。”
5.通“只”,句末语气辞。
《诗经·齐风·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又《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按:汉许慎《说文解字》引作“只”,云:“语已词。”按:“止”之本义为“下基也”(即“址”)。 又《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又《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分享到: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岰间有颓垣遗构,为玉峰寺废止。”
2.通“沚”,水中的小洲。按:清朱珔《说文叚(假)借义证》谓“止”为“沚”之省借。
《说文·水部》〔湜〕字条下引《诗》“湜湜其止”。《玉篇》《集韵》同。按:今本《诗经》“止”作“沚”,汉郑玄笺云:“小渚曰沚。喻君子守初如沚然不动摇。”
3.通“趾”,足趾。按:《广韵·止韵》:“止,足也。”按:《说文》:“止,……故以‘止’为‘足’。”清徐灏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为‘足趾’。……考阮氏《钟鼎款识·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按:“止”“趾”为古今字。
《周易·噬嗑》:“屦校灭趾。”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作“止”。按:清惠栋《周易述》作“灭止”。《诗经·周南·麟之趾》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作“止”,且云:“止,本亦作‘趾’,两通。”《朱子语类》卷三:“忽闻溪边林中响甚,往看之,乃无止蜥蜴。”
4.通“只”,仅仅。
《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诗经·周南·关雎》序笺:“今谓此序止是《关雎》之序。”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射马赋序》:“止立行宫,裁舒帐殿。”南朝梁沈约《答庾光禄书》:“忌日制假应是晋宋之间,其事未久,制假前止是不为宴乐,本不自封闭,如今世自处者也。”唐柳宗元《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五代大愚《乞荆浩画》诗:“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若止印二三本,为未简易。”《太宗宣和遗事》亨集:“师师道:‘恰去的那个人,也大!’贾奕道:‘止不过王公驸马。’”清纳兰性德《临江仙·虚龙大树》词:“九秋黄葉五更烟,止应摇落尽,不必问当年。”
5.通“只”,句末语气辞。
《诗经·齐风·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又《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按:汉许慎《说文解字》引作“只”,云:“语已词。”按:“止”之本义为“下基也”(即“址”)。 又《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又《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101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