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八)

    1.通“止”,制止。
《诗经·邶风·终风》序:“见侮慢不能正也。”汉郑玄注:“‘正’犹‘止’也。”《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宋孙奭疏:“谓必有事於集议而不可止也。”
2.通“止”、“祗”、“只”,仅,只。按:正,通“止”。止,又可训“只”、“仅”。
《汉书·循吏传》:“正颇负重听,何伤?”又《酷吏传》:“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抱朴子·极言》:“或不晓带神符,行禁戒,思身神,守真一,则正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耳。”东晋法显《佛国纪》(又名《歷游天竺记传》):“自渡新头河至南天竺,迄于南海,四五万里皆平坦,无大山川,正有河水。”又:“常行时,正可五十日便到广州,尔今已过期多日,将无僻耶?”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弟曰:‘人有唾面者,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其自乾耳。’”
按:清刘淇《助字辨略》引上述若干书证後云:“诸‘正’字,犹‘止’也。‘正’得为‘止’者,‘即’之转也。凡一物有二三名目,曰某物即某者,言止是此物,非有二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11028.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