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苓,苓耳,卷耳草。”即苍耳子。《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释文》:“卷耳,卷勉反,苓耳也。”
1.通“蘦” ling
〔例〕 《诗·邶风·简兮》:“山有榛,有苓。”传:“苓,大苦。”《尔雅·释草》:“蘦,大苦。”苓通“蘦”,草药名。
苓,来母、耕部;蘦,来母、耕部。来母双声,耕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零” ling
〔例一〕 《管子·宙合》:“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曰:奋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苓通“零”,苓落,凋谢、衰败。
〔例二〕 《汉书·叙传》上:“譬犹��木之殖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得气者蕃滋,失时者苓落。”注:“苓与零同。”
苓,来母、耕部;零,来母、耕部。来母双声,耕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3.通“笭” ling
〔例〕 《礼记·少仪》:“牠诸幦。”注:“幦,覆苓也。”苓,疏作“笭”,古代车子前后两旁的竹帘。苓通“笭”。
苓,来母、耕部;笭,来母、耕部。来母双声,耕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086.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