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诸,辩也。”段注:“辩当作辨,判也。按,辨下夺‘词’字,诸不训辨。辨之词也。词者,意内而言外也。白部曰:‘者,别事词也。’诸与者音义皆同。……凡举其一,则其余谓之诸以别之,因之训诸为众。”《左传·襄公二年》:“晋师侵卫,诸大夫欲从晋。”诸,众。
1.通“之” zhi
〔例一〕 《左传·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诸通“之”,指晋。
〔例二〕 《法言·学行》:“夫有刀者诸,有玉者错诸,不不错焉攸用?”诸,之。
诸,章母、鱼部;之,章母、之部。章母双声,鱼、之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菹” zu
〔例〕 《礼记·内则》:“醢酱、桃诸、梅诸、卵盐。”疏:“诸,菹也,谓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诸通“菹”。
诸,章母、鱼部;菹,庄母、鱼部。章、庄邻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蜍” chu
〔例〕 《淮南子·说林》:“月照天下,蚀于詹诸。”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詹诸,即“蟾蜍”。诸通“蜍”。
诸,章母、鱼部;蜍,禅母、鱼部。章、禅旁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分享到:
1.通“之” zhi
〔例一〕 《左传·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诸通“之”,指晋。
〔例二〕 《法言·学行》:“夫有刀者诸,有玉者错诸,不不错焉攸用?”诸,之。
诸,章母、鱼部;之,章母、之部。章母双声,鱼、之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菹” zu
〔例〕 《礼记·内则》:“醢酱、桃诸、梅诸、卵盐。”疏:“诸,菹也,谓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诸通“菹”。
诸,章母、鱼部;菹,庄母、鱼部。章、庄邻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蜍” chu
〔例〕 《淮南子·说林》:“月照天下,蚀于詹诸。”注:“詹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詹诸。”詹诸,即“蟾蜍”。诸通“蜍”。
诸,章母、鱼部;蜍,禅母、鱼部。章、禅旁纽双声,鱼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发布时间:2019-04-12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237.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