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连续多次。《列子·黄帝》:“汝何去来之频?”
1.通“颦”pin
〔例〕 《孟子·滕文公》下:“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 ‘恶用是鶃鶃者为哉?’”《玉篇》:“颦,毗宾切。颦蹙,忧愁不乐之状也。《易》本作‘频’,曰:‘频复,厉,无咎。’注谓‘频蹙之貌’。”苏轼《后杞菊赋》:“对案颦蹙,举箸噎呕。”频通“颦”。颦蹙,皱眉,不高兴的样子。
频,並母、真部;颦,並母、真部。並母双声,真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嚬” pin
〔例一〕 白居易《长庆集·睡觉》:“转枕频伸书帐下,披裘箕踞火炉前。”频伸,即“嚬呻”。《李太白诗·鸣皋歌送岑徵君》:“寡鹤清唳,饥鼯嚬呻。”频通“顰”。嚬呻,凄苦呻吟。
〔例二〕 曾巩《兜率院记》:“飞奇钩货以病民,民往往频伸而为途中瘠者以此。”频伸,嚬呻,频通“嚬”。
频,並母、真部;嚬,並母、真部。並母双声,真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3.通“並” bing
〔例〕 《国语·楚语》:“群臣频行。”注:“频,并也,并行欲求食也。”频行,即“并行”。《列子·黄帝》:“禽兽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竝(并)行。”频通“并”。并行,一起走。
频,並母、真部;并(並),並母、阳部。並母双声,真、阳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4.通“濱” bin
〔例〕 《诗·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频。”传:“频,压也。”笺:“频,当作滨。”《列女传》八引作“不云自滨”。频通“滨”,水边。
频,並母、真部;滨,帮母、真部。並、帮旁纽双声,真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535.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