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冯,马行疾也。”段注:“展转他用,而冯之本义废矣。……因之引伸其义为盛也、大也、满也、懑也。”《左传·昭公五年》:“今君奋焉震电冯怒,虐执使臣,将以釁鼓,则吴知所备矣。”注:“冯,盛也。”
1.通“憑” ping
〔例一〕 《诗·鲁颂·閟宫》:“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笺云:“……用是冯依而降精气……。”《释文》:“冯依,本又作凭,同,皮陵反。”冯通“凭”,依仗。
〔例二〕 《三国志·魏书·武帝操传》:“袁绍冯恃其众,称兵内侮。”冯恃,《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作“凭恃”:“凭恃其众,方轨而西。”冯通“凭”,依仗。
冯,並母、蒸部;凭,並母、蒸部。並母双声,蒸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
” pei
〔例〕 《楚汉春秋》:“冯城侯周緤。”冯城,《汉书·周緤传》作“䣙城”:“封䣙城侯。”冯通“䣙”。䣙城,汉地名。
冯,並母、蒸部;䣙,並母、微部。並母双声,蒸、微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淜” ping
〔例一〕 《诗·小雅·小旻》:“不
暴虎,不敢冯河。”《说文》:“淜,无舟渡河也。”段注:“《小雅》传曰:‘徒涉曰冯河,徒搏曰暴虎。’……淜,正字;冯,假借字。”冯河即“淜河”,冯通“淜”。
〔例二〕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冯河即“淜河”,冯通“淜”。
冯,並母、蒸部;淜,並母、蒸部。並母双声,蒸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4.通“憤”“忿” fen
〔例一〕 《左传·昭公五年》:“今君奋焉,震电冯怒。”冯怒,即“愤怒”,大怒。冯通“愤”。冯怒,亦即“忿怒”,大怒。《史记·陈丞相世家》:“樊哙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冯通“忿”。
〔例二〕 《楚辞·天问》:“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冯怒,即“愤怒”,大怒。《后汉书·光武帝纪》:“豪杰愤怒。”冯通“愤”。冯怒亦即“忿怒”,大怒。《三国志·蜀书·马忠传》:“忿怒不形于色。”冯通“忿”。
冯,並母、蒸部;愤,並母、文部。並母双声,蒸、文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冯,並母、蒸部;忿,滂母、文部。並、滂旁纽双声,蒸、文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5.通“凭” ping
〔例一〕 《左传·哀公七年》:“冯恃其众。”注:“冯,依也。”《通训定声》:“冯……又为凭。”冯通“凭”,依靠。
〔例二〕 《汉书·郦食其传》:“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注:“冯,据也。”《通训定声》:“冯、凭,声相近。”冯通“凭”,凭倚。冯,並母、蒸部;凭,並母、蒸部。並母双声,蒸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6.通“豐” feng
〔例〕 《古文苑·蜀都赋》:“五谷冯戎。”注:“富盛也。”冯戎,即“丰茸”,茂盛的样子。《文选·长门赋》:“罗丰茸之游树兮。”《辞通》:“丰冯音近,戎茸同音,故通假。”冯通“丰”。
冯,並母、蒸部;丰(豐),滂母、冬部。並、滂旁纽双声,蒸、冬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7.通“每” mei
〔例〕 《史记·伯夷列传》:“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索隐》:“邹诞本作‘每生’。每者,冒也,即贪冒之义。”《汉书·贾谊传》也作“每生”。注:“每,贪也。”冯通“每”,贪。
冯,並母、蒸部;每,明母、之部。並、明旁纽双声,蒸、之阴阳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8.通“龐” pang
〔例〕 嵇康《高士传》:“鹖冠子,楚人。冯煖尝师事之。煖后显于赵,鹖冠子惧其荐己,乃与煖绝。”冯煖,《史记·赵世家》作“庞煖”:“悼襄王三年,庞煖将攻燕,禽其剧辛。”冯煖,即“庞煖”,战国赵人。冯通“庞”。
冯,並母、蒸部;庞,並母、东部。並母双声,蒸、东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分享到:
1.通“憑” ping
〔例一〕 《诗·鲁颂·閟宫》:“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笺云:“……用是冯依而降精气……。”《释文》:“冯依,本又作凭,同,皮陵反。”冯通“凭”,依仗。
〔例二〕 《三国志·魏书·武帝操传》:“袁绍冯恃其众,称兵内侮。”冯恃,《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作“凭恃”:“凭恃其众,方轨而西。”冯通“凭”,依仗。
冯,並母、蒸部;凭,並母、蒸部。並母双声,蒸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

〔例〕 《楚汉春秋》:“冯城侯周緤。”冯城,《汉书·周緤传》作“䣙城”:“封䣙城侯。”冯通“䣙”。䣙城,汉地名。
冯,並母、蒸部;䣙,並母、微部。並母双声,蒸、微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淜” ping
〔例一〕 《诗·小雅·小旻》:“不

〔例二〕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冯河即“淜河”,冯通“淜”。
冯,並母、蒸部;淜,並母、蒸部。並母双声,蒸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4.通“憤”“忿” fen
〔例一〕 《左传·昭公五年》:“今君奋焉,震电冯怒。”冯怒,即“愤怒”,大怒。冯通“愤”。冯怒,亦即“忿怒”,大怒。《史记·陈丞相世家》:“樊哙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冯通“忿”。
〔例二〕 《楚辞·天问》:“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冯怒,即“愤怒”,大怒。《后汉书·光武帝纪》:“豪杰愤怒。”冯通“愤”。冯怒亦即“忿怒”,大怒。《三国志·蜀书·马忠传》:“忿怒不形于色。”冯通“忿”。
冯,並母、蒸部;愤,並母、文部。並母双声,蒸、文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冯,並母、蒸部;忿,滂母、文部。並、滂旁纽双声,蒸、文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5.通“凭” ping
〔例一〕 《左传·哀公七年》:“冯恃其众。”注:“冯,依也。”《通训定声》:“冯……又为凭。”冯通“凭”,依靠。
〔例二〕 《汉书·郦食其传》:“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注:“冯,据也。”《通训定声》:“冯、凭,声相近。”冯通“凭”,凭倚。冯,並母、蒸部;凭,並母、蒸部。並母双声,蒸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6.通“豐” feng
〔例〕 《古文苑·蜀都赋》:“五谷冯戎。”注:“富盛也。”冯戎,即“丰茸”,茂盛的样子。《文选·长门赋》:“罗丰茸之游树兮。”《辞通》:“丰冯音近,戎茸同音,故通假。”冯通“丰”。
冯,並母、蒸部;丰(豐),滂母、冬部。並、滂旁纽双声,蒸、冬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7.通“每” mei
〔例〕 《史记·伯夷列传》:“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索隐》:“邹诞本作‘每生’。每者,冒也,即贪冒之义。”《汉书·贾谊传》也作“每生”。注:“每,贪也。”冯通“每”,贪。
冯,並母、蒸部;每,明母、之部。並、明旁纽双声,蒸、之阴阳对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8.通“龐” pang
〔例〕 嵇康《高士传》:“鹖冠子,楚人。冯煖尝师事之。煖后显于赵,鹖冠子惧其荐己,乃与煖绝。”冯煖,《史记·赵世家》作“庞煖”:“悼襄王三年,庞煖将攻燕,禽其剧辛。”冯煖,即“庞煖”,战国赵人。冯通“庞”。
冯,並母、蒸部;庞,並母、东部。並母双声,蒸、东旁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58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