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诂》:“黎,众也。”《诗·大雅·桑柔》:“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传:“黎,齐也。”疏:“黎,众也。众民皆然,是齐一之义。”
1.通“耆” qi
〔例一〕 《国语·吴语》:“今王播弃黎老,而(近)孩童焉比谋。”注:“鲐背之耇称黎老。”黎老,《国语·吴语》又作“耆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黎通“耆”。耆老,受人尊重的老人。
〔例二〕 《绎史》二十:“《尸子》曰:‘纣弃黎老之言,而用姑息之谋。’”黎老,即“耆老”。《礼记·檀弓》上:“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黎通“耆”。
黎,来母、脂部;耆,群母、脂部。来、群准旁纽双声,脂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藜” li
〔例〕 《六韬·盈虚》:“黎藿之羹。”《韩非子·五蠹》作“藜藿之羹”。黎通“藜”。藜,野菜;藿,豆叶。
黎,来母、脂部;藜,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3.通“黧” li
〔例一〕 《列子·黄帝》:“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黎黑,当作“黧黑”,《墨子·节葬》下:“颜色黧黑。”黎通“黧”。黧黑,色黑,而黄。
〔例二〕 《荀子·尧问》:“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黎通“黧”。
黎,来母、脂部;黧,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4.通“棃”(梨) li
〔例〕 《荀子·尧问》:“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注:“黎读为梨,谓面如冻梨之色也。”黎通“梨”。
黎,来母、脂部;梨,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5.通“犂” li
〔例〕 《史记·大宛列传》:“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黎轩,《汉书·西域传》作“犁靬”:“(安息)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黎通“犁”。犁靬,古国名。
黎,来母、脂部;犁,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6.通“鸝” li
〔例一〕 《吕氏春秋·仲春纪》:“苍庚鸣。”注:“苍庚,《尔雅》曰:‘商庚,黎黄,楚雀也。’”黎黄,即“鹂黄”,《文选·七发》:“朝则鹂黄鳱鴠鸣焉。”黎通“鹂”。鹂黄,黄莺。
〔例二〕 《晋书·郭璞传》:“欣黎黄之音者,不颦蟪蛄之吟。”黎通“鹂”。
黎,来母、脂部;鹂,来母、支部。来母双声,脂、支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分享到:
1.通“耆” qi
〔例一〕 《国语·吴语》:“今王播弃黎老,而(近)孩童焉比谋。”注:“鲐背之耇称黎老。”黎老,《国语·吴语》又作“耆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黎通“耆”。耆老,受人尊重的老人。
〔例二〕 《绎史》二十:“《尸子》曰:‘纣弃黎老之言,而用姑息之谋。’”黎老,即“耆老”。《礼记·檀弓》上:“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黎通“耆”。
黎,来母、脂部;耆,群母、脂部。来、群准旁纽双声,脂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藜” li
〔例〕 《六韬·盈虚》:“黎藿之羹。”《韩非子·五蠹》作“藜藿之羹”。黎通“藜”。藜,野菜;藿,豆叶。
黎,来母、脂部;藜,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3.通“黧” li
〔例一〕 《列子·黄帝》:“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黎黑,当作“黧黑”,《墨子·节葬》下:“颜色黧黑。”黎通“黧”。黧黑,色黑,而黄。
〔例二〕 《荀子·尧问》:“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黎通“黧”。
黎,来母、脂部;黧,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4.通“棃”(梨) li
〔例〕 《荀子·尧问》:“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注:“黎读为梨,谓面如冻梨之色也。”黎通“梨”。
黎,来母、脂部;梨,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5.通“犂” li
〔例〕 《史记·大宛列传》:“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黎轩,《汉书·西域传》作“犁靬”:“(安息)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黎通“犁”。犁靬,古国名。
黎,来母、脂部;犁,来母、脂部。来母双声,脂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6.通“鸝” li
〔例一〕 《吕氏春秋·仲春纪》:“苍庚鸣。”注:“苍庚,《尔雅》曰:‘商庚,黎黄,楚雀也。’”黎黄,即“鹂黄”,《文选·七发》:“朝则鹂黄鳱鴠鸣焉。”黎通“鹂”。鹂黄,黄莺。
〔例二〕 《晋书·郭璞传》:“欣黎黄之音者,不颦蟪蛄之吟。”黎通“鹂”。
黎,来母、脂部;鹂,来母、支部。来母双声,脂、支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659.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