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無”,没有。按: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十:“‘不’,‘否’,無也。”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卷十续补书证。按:清刘淇《助字辨略》:“不字,犹云無也。”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不’、‘無’一声之转。”按:“不”“無”均为帮母,然一在之部,一在鱼部,音近通假。
《国语·晋语(五)》:“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又《郑语》:“不夫而育。”《史记·张释之冯唐传赞》引《尚书·洪范》“无偏无党”、“无党无偏”作“不偏不党”、“不党不偏”。唐李商隐《别薛岩宾》诗:“别离真不那,风物正相仍。”按:不那,当读为“无奈”,义同。《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老身虽居臣下,无那尔(耳)顺之年,君子由(犹)仕(事)五更,夫子问於泰(太)庙。”又:“应时便开库藏般(搬)取紫磨黄金,选壮象百头驮舁即送。不那圣力加被,须臾向周。”又:“我今号为小圣,不那谘禀处高祗如显政(正)邪,绝是小务。”蒋礼鸿通释:“‘不那’的‘那’是‘奈何’的合音,‘不那’就是无可奈何……”(第463页)又《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行恶不论天所罪,应时冥零(灵)亦共诛。”(第722页)宋苏轼《谢张太保撰先人墓碣书》:“辨奸之始作也,自轼与弟皆有‘嘻其甚矣’之谏,不论他人。”又《与米元章书(九首之一)》:“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又《书林逋诗后》诗:“不论世外隐君子,傭奴贩妇皆冰玉。”《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别後两月,竟得孪生,今已啁啾怀抱,颇解笑言;觅枣抓梨,不母可活。”
2.通“毋”、“勿”、“弗”。按: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广韵》云:‘与弗同。’愚按:弗也,莫也。”
《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按:景龙本、御注本、敦煌本、英伦本并作“天下不敢臣也。”《庄子·胠箧》:“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之身乎?”《列子·天瑞》:“物不伤焉,德莫加焉。”(按:“不”、“莫”互文见义。)《孟子·滕文公(上)》:“我且往见,夷子不来。”《战国策·燕策》:“丹所请田先生不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分享到:
《国语·晋语(五)》:“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又《郑语》:“不夫而育。”《史记·张释之冯唐传赞》引《尚书·洪范》“无偏无党”、“无党无偏”作“不偏不党”、“不党不偏”。唐李商隐《别薛岩宾》诗:“别离真不那,风物正相仍。”按:不那,当读为“无奈”,义同。《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老身虽居臣下,无那尔(耳)顺之年,君子由(犹)仕(事)五更,夫子问於泰(太)庙。”又:“应时便开库藏般(搬)取紫磨黄金,选壮象百头驮舁即送。不那圣力加被,须臾向周。”又:“我今号为小圣,不那谘禀处高祗如显政(正)邪,绝是小务。”蒋礼鸿通释:“‘不那’的‘那’是‘奈何’的合音,‘不那’就是无可奈何……”(第463页)又《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行恶不论天所罪,应时冥零(灵)亦共诛。”(第722页)宋苏轼《谢张太保撰先人墓碣书》:“辨奸之始作也,自轼与弟皆有‘嘻其甚矣’之谏,不论他人。”又《与米元章书(九首之一)》:“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又《书林逋诗后》诗:“不论世外隐君子,傭奴贩妇皆冰玉。”《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别後两月,竟得孪生,今已啁啾怀抱,颇解笑言;觅枣抓梨,不母可活。”
2.通“毋”、“勿”、“弗”。按: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广韵》云:‘与弗同。’愚按:弗也,莫也。”
《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按:景龙本、御注本、敦煌本、英伦本并作“天下不敢臣也。”《庄子·胠箧》:“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之身乎?”《列子·天瑞》:“物不伤焉,德莫加焉。”(按:“不”、“莫”互文见义。)《孟子·滕文公(上)》:“我且往见,夷子不来。”《战国策·燕策》:“丹所请田先生不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69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