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愈”,胜过。按:《集韵·噳韵》“愈,胜也。 通作‘俞’。”
《墨子·耕柱》:“我毋俞於人乎?”清孙诒让间诂:“《荀子·荣辱篇》杨注云:‘俞读为愈’。……《太平御览》引作‘愈’。”
2.通“愈”,越发,益甚,更加。
《老子》第五章:“动而愈出。”傅奕本、汉帛书甲、乙本“愈”均作“俞”。又第八十一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范应元《道德经集注》“愈”作“俞”。《庄子·列御寇》:“所治愈下,所得愈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愈,本作‘俞’。”《荀子·儒效》:“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又《仲尼》:“救经而引其足也,说不必行矣,俞务而俞远。”注并云:“俞读为愈。”又《荣辱》:“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又《议兵》:“戎甲俞多,奉养必费。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国语·越语(下)》:“使者往而复来,辞俞卑,礼俞尊。”韦昭注:“愈,益也。”又《吴语》:“若越闻愈章。”《补音》“愈”作“俞”,云:“或为‘愈’,通。”《史记·蒙恬列传》:“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汉书·食货志》:“库臧(藏)不实,百姓俞病。”又:“如此,德泽加於万民,民俞劝农。”又《礼乐志》:“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又《孝武李夫人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摇)虖(乎)俞庄。”注引孟康曰:“言夫人之颜色的然盛美,虽在风中缥(飘)姚(摇),俞益端严也。”《楚辞·九辩》:“凤愈飘翔而高举。”《考异》:“愈,一作‘俞’。”《补注》:“‘俞’与‘愈’同。”《隶释》九《繁阳令杨君碑》:“名问俞高。”宋洪适释以“俞”为“愈”。《楚辞》汉东方朔《七谏·自悲》:“故人疏而曰忘兮,新人近而俞好。”汉王逸注:“俞,一本作‘愈’。”
3.通“愉”。愉快。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俞,叚(假)借为‘愉’。”
《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久。”唐成玄英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吕氏春秋·知分》:“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汉高诱注:“俞,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心色辞气,其入山甚俞。”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曰:“俞,读为‘愉’。郑注《祭义》曰:‘愉,颜色和貌。’”唐元稹《後湖》诗:“人人傥自为,我亦不庀徒,下俚得闻之,各各相俞俞。”
4.通“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颠歌,族举递奏,金鼓迭起,铿铿镗䶀,洞心骇耳。”按:《文选·上林赋》作“渝”。
5.通“瘉(癒)”病癒。
《荀子·解蔽》:“故伤于湿而击鼓试,鼓痺,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清王先谦《集解》曰:“俞,读为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病即俞矣。”
6.通“諭”。
《艺文类聚》卷十引汉班固《典引》:“屡访群儒俞咨故老。”按:一本作“谕”。
7.通“踰(逾)”,逾越。
《史记·蒙恬传》:“若知贤而俞不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唐“司马贞索隐:“俞,即‘逾’也。音臾。谓知太子贤而逾外不立,是不忠也。”
8.通“隃”。
《集韵》:“《说文》:‘北陵西隃,雁门是也。’隃或作俞。”
分享到:
《墨子·耕柱》:“我毋俞於人乎?”清孙诒让间诂:“《荀子·荣辱篇》杨注云:‘俞读为愈’。……《太平御览》引作‘愈’。”
2.通“愈”,越发,益甚,更加。
《老子》第五章:“动而愈出。”傅奕本、汉帛书甲、乙本“愈”均作“俞”。又第八十一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范应元《道德经集注》“愈”作“俞”。《庄子·列御寇》:“所治愈下,所得愈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愈,本作‘俞’。”《荀子·儒效》:“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又《仲尼》:“救经而引其足也,说不必行矣,俞务而俞远。”注并云:“俞读为愈。”又《荣辱》:“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又《议兵》:“戎甲俞多,奉养必费。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国语·越语(下)》:“使者往而复来,辞俞卑,礼俞尊。”韦昭注:“愈,益也。”又《吴语》:“若越闻愈章。”《补音》“愈”作“俞”,云:“或为‘愈’,通。”《史记·蒙恬列传》:“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汉书·食货志》:“库臧(藏)不实,百姓俞病。”又:“如此,德泽加於万民,民俞劝农。”又《礼乐志》:“如以汤止沸,沸俞甚而无益。”又《孝武李夫人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摇)虖(乎)俞庄。”注引孟康曰:“言夫人之颜色的然盛美,虽在风中缥(飘)姚(摇),俞益端严也。”《楚辞·九辩》:“凤愈飘翔而高举。”《考异》:“愈,一作‘俞’。”《补注》:“‘俞’与‘愈’同。”《隶释》九《繁阳令杨君碑》:“名问俞高。”宋洪适释以“俞”为“愈”。《楚辞》汉东方朔《七谏·自悲》:“故人疏而曰忘兮,新人近而俞好。”汉王逸注:“俞,一本作‘愈’。”
3.通“愉”。愉快。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俞,叚(假)借为‘愉’。”
《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久。”唐成玄英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吕氏春秋·知分》:“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汉高诱注:“俞,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心色辞气,其入山甚俞。”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曰:“俞,读为‘愉’。郑注《祭义》曰:‘愉,颜色和貌。’”唐元稹《後湖》诗:“人人傥自为,我亦不庀徒,下俚得闻之,各各相俞俞。”
4.通“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颠歌,族举递奏,金鼓迭起,铿铿镗䶀,洞心骇耳。”按:《文选·上林赋》作“渝”。
5.通“瘉(癒)”病癒。
《荀子·解蔽》:“故伤于湿而击鼓试,鼓痺,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清王先谦《集解》曰:“俞,读为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病即俞矣。”
6.通“諭”。
《艺文类聚》卷十引汉班固《典引》:“屡访群儒俞咨故老。”按:一本作“谕”。
7.通“踰(逾)”,逾越。
《史记·蒙恬传》:“若知贤而俞不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唐“司马贞索隐:“俞,即‘逾’也。音臾。谓知太子贤而逾外不立,是不忠也。”
8.通“隃”。
《集韵》:“《说文》:‘北陵西隃,雁门是也。’隃或作俞。”
发布时间:2019-04-13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593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