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噤”,闭口;不开口。按:“吟”音“jin”。《说文》:“噤,口闭也。”按:清朱珔《说文叚(假)借义证》:“吟,叚(假)‘噤’。”按:“吟”字当有二读,一音“呻吟”之“吟”,一当与“噤”同。
《韩诗外传》卷三:“盗跖吟口。”吟口,即“噤口”,闭口不言。《说苑·权谋》:“君吁而不吟,所言者莒也。”《史记·淮阴侯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唐司马贞《索隐》:“邹氏:‘吟,音叵荫反,又音琴。’”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噤,口闭也”条下引此谓此假“吟”为“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懅),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
2.通“唫”,口吃。
《後汉书·梁冀传》:“口吟舌言。”李贤注:“谓语吃不能明了。”按:桂馥《说文义证》“唫”字注引此云:“吟当为‘唫’,谓口紧语吃。”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7211.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