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才”,仅。
《汉书·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按:贾谊《新书·藩强》作“乃”。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在,读为‘’。”又“‘在’与‘’同。”(,今通作“才”,刚才。)
2.通“材”。
《管子·侈靡》:“混吾之美在下。”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在’字,殷周古文均作‘才’。此‘在’字当作‘才’。‘才’与‘材’通。言‘混吾之美材,下。’《考工记》:‘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混吾之美材’,即‘昆吾之金’。”
分享到:
《汉书·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按:贾谊《新书·藩强》作“乃”。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在,读为‘’。”又“‘在’与‘’同。”(,今通作“才”,刚才。)
2.通“材”。
《管子·侈靡》:“混吾之美在下。”郭沫若等集校:“沫若案:‘在’字,殷周古文均作‘才’。此‘在’字当作‘才’。‘才’与‘材’通。言‘混吾之美材,下。’《考工记》:‘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混吾之美材’,即‘昆吾之金’。”
发布时间:2019-04-1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741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