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祇”、“只”,适,仅仅,不过。按: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读“多”为“祇”,训为“适”。按:参看清王引之《经传释词》第九及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九。按:此“多”与“侈”音近,而“侈”又与“祇”音近,故“多”与“祇”以相通假。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多,叚(假)借为‘祇’。”
《尚书·文侯之命》:“汝多脩扞我于艰言,汝祇脩我扞卫我於艰难也。”按:“多”与“祇”互文见义。《诗经·大雅·杕杜》:“而多为恤。”(而,犹“惟”也;为犹“使”也。言惟祗使人忧恤也。)《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曰‘吾今实过,悔之,何及? 多遗秦禽(擒)。”(按:王念孙以为“多”与“祇”古同声而通用。)《论语·子张》:“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邢昺疏:“多,犹‘适’也。所以‘多’得为‘适’者,古人‘多’‘祇’同音。”《孟子·尽心(上)》:“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史记·六国表》:“《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後汉书·朱浮传》:“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往僧》诗:“多应独往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宋赵无咎《沁园春·和章师》词:“壮志未伸,匈奴未灭,早以家为何谓哉! 多应是,待着鞭事了,税驾方回。”
分享到:
《尚书·文侯之命》:“汝多脩扞我于艰言,汝祇脩我扞卫我於艰难也。”按:“多”与“祇”互文见义。《诗经·大雅·杕杜》:“而多为恤。”(而,犹“惟”也;为犹“使”也。言惟祗使人忧恤也。)《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曰‘吾今实过,悔之,何及? 多遗秦禽(擒)。”(按:王念孙以为“多”与“祇”古同声而通用。)《论语·子张》:“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邢昺疏:“多,犹‘适’也。所以‘多’得为‘适’者,古人‘多’‘祇’同音。”《孟子·尽心(上)》:“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史记·六国表》:“《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後汉书·朱浮传》:“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往僧》诗:“多应独往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宋赵无咎《沁园春·和章师》词:“壮志未伸,匈奴未灭,早以家为何谓哉! 多应是,待着鞭事了,税驾方回。”
发布时间:2019-04-1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7588.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