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得”,得到,获得。按:《广雅·释诂》:“德,得也。”《释名·释言语》:“德,得也,得事宜也。”
《周易·升》:“象曰:‘君子以顺(慎)德。’”(按:姚本“德”作“得”。)又《剥》:“上九,君子得舆。”京作“德舆”,董作“德车”。《管子·侈靡》:“毋全赏好德恶亡使常。”郭沫若等集校引安井衡云:“德,读为‘得’。亡,失也。”《老子》:“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王弼注:“得少也,少则得,故曰得也。行得则与得同体。故曰同于得也。”《论语·季氏》:“戒之在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得,本作‘德’。”(按:《扬子法言·孝至》:“老则戒之在得。”)又《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经典释文》:“得,本亦作‘德’。”阮元校勘记:“案:《後汉书·丁鸿传论》引孔子曰:‘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郑玄注云:‘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德而称焉。’据此《释文》所云德者乃郑君所据之本也。然字虽作‘德’而义仍为‘得’,盖‘德’、‘得’古字通。”《墨子·节用(上)》:“是故用材不费,民德不劳,其与利多矣。”清孙诒让间诂:“‘德’与‘得’通。”《庄子·让王》:“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郭庆藩集释引清俞樾曰:“德,当为‘得’。”《荀子·解蔽》:“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德道,即‘得道’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小施而好大得。”按:《逸周书》作“德”。《吕氏春秋·赞能》:“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按:“得”一本作“德”。)又《报更》:“此书所谓德幾(禨)无小者也。”《淮南子·汜论训》:“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汉书·项籍传》作“吾为公得”,唐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得’字或作‘德’。”)又《孟尝君列传》:“齐湣王不自得。”唐司马贞《索隐》:“得,一作‘德’。”《醒世恒言》卷三十三:“这回书,单说一个官人,只因酒後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德胜头迴。”
分享到:
《周易·升》:“象曰:‘君子以顺(慎)德。’”(按:姚本“德”作“得”。)又《剥》:“上九,君子得舆。”京作“德舆”,董作“德车”。《管子·侈靡》:“毋全赏好德恶亡使常。”郭沫若等集校引安井衡云:“德,读为‘得’。亡,失也。”《老子》:“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王弼注:“得少也,少则得,故曰得也。行得则与得同体。故曰同于得也。”《论语·季氏》:“戒之在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得,本作‘德’。”(按:《扬子法言·孝至》:“老则戒之在得。”)又《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经典释文》:“得,本亦作‘德’。”阮元校勘记:“案:《後汉书·丁鸿传论》引孔子曰:‘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郑玄注云:‘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德而称焉。’据此《释文》所云德者乃郑君所据之本也。然字虽作‘德’而义仍为‘得’,盖‘德’、‘得’古字通。”《墨子·节用(上)》:“是故用材不费,民德不劳,其与利多矣。”清孙诒让间诂:“‘德’与‘得’通。”《庄子·让王》:“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郭庆藩集释引清俞樾曰:“德,当为‘得’。”《荀子·解蔽》:“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德道,即‘得道’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小施而好大得。”按:《逸周书》作“德”。《吕氏春秋·赞能》:“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按:“得”一本作“德”。)又《报更》:“此书所谓德幾(禨)无小者也。”《淮南子·汜论训》:“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吾为若德。”(《汉书·项籍传》作“吾为公得”,唐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得’字或作‘德’。”)又《孟尝君列传》:“齐湣王不自得。”唐司马贞《索隐》:“得,一作‘德’。”《醒世恒言》卷三十三:“这回书,单说一个官人,只因酒後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德胜头迴。”
发布时间:2019-04-15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8830.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