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一)

    1.通“丞”,佐丞;辅助,辅佐。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承,叚(假)借为‘丞’。”
《管子·问》:“官承吏之无田饩而从理事者几何人。”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云:“承吏,当作‘丞吏’。”《左传》哀公十八年:“使帅师而行,请承。”晋杜预注:“承,佐也。”杨伯峻注:“请王任命辅佐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丞”字条云:“‘承’者‘丞’之假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日本泷川资言考证:“《汉书》作‘丞’。‘丞’、‘承’通用。”《孝经》注:“前疑後丞。”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亦作‘承’。”汉王充《论衡·谢短》:“有尉史、令史,无承长史,何制?”《魏书·刑法志》:“臣职忝疑承,司是獻替。”《金石续编》郑万英《唐信法寺弥陀名象碑》:“前县承郑万英撰。”陆耀遹跋:“承,即‘丞’也。”
2.通“丞”,高大。
《墨子·尚贤》:“若山之承,不坼不崩。”清孙诒让间诂:“承,与‘丞’通……亦言如山之高也。”
3.通“成”。
《拍案惊奇》卷十一:“当初是你(们)众人总承我这样好主顾放债。”元石君宝《曲江池》三净白:“这郑舍也是我总承你家的,不知亚仙姨姨吃了我几席酒,今日便分一杯儿与我吃,也是个捨钱的。”
4.通“乘”。
《庄子·让王》:“乘以玉舆。”《太平御览》五四引“乘”作“承”。
5.通“乘”、“趁(chen)”,趁着;趁机。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承,叚(假)借为‘乘’。”
《左传》隐公十一年:“承虚入郑。”按:“承”一作“乘”。《荀子·王制》:“诸侯莫不怀交接怨不忘其敌,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此强大之殆时也。”梁启雄注:“‘承’借为‘乘’。‘承敝’,谓欲乘其敝也。”(间,间隙。)《楚辞》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顾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按:承间,趁机会。间,空隙。)《三国志·魏书·曹爽传》:“(何)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热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晋陆机《长歌行》:“迨及岁未暮,长歌承我闲。”唐白居易《请罢兵第二状·请罢恒州兵事宜》:“忽见利生心,承虚入寇,以今之势力,可能救其首尾哉?”《聊斋志异·田七郎》:“为易新服却不受,承其寐而潜易之。”
6.通“乘”,两数相乘。
汉王充《论衡·谈天》:“东西十万,南北十万,相承百万里。”刘盼遂集解引吴承仕曰:“论说天下直径十万里,应得而积一百万万里。”又引程炎震曰:“疑是古人省文,言方里者,或略去方里不言,即以里数为其倍数,论称相承百万里者,犹云方万里者有一百万个。”
7.通“乘”,欺凌。参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诗经·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朱骏声据以谓“(承)假借为‘乘’”,释为“加陵”。
8.通“(懲)”,懲戒;懲治。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承,叚(假)借为‘懲’。”
《左传》哀公四年:“楚昭侯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晋杜预注:“承音惩,盖楚言。”疏:“惩创往年之迁,恐其更复迁徙。‘承’、‘惩’音相近,盖是楚人之言,声转而字异耳。”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下)》:“承解诛罢以令国君。”刘师培《贾子新书斠补》卷上:“‘承解’作‘惩解’。”唐潘述等《讲古文联句》:“汉承秦弊,尊儒尚学。”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4-17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941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30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