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方”,当(正当……时候)。
《管子·小问》:“桓公放春三月观於野。”郭沫若等集校引洪颐煊云:“放,古字通作‘方’。”又引尹桐阳云:“放,方也,当也。”
2.通“方”。按:《说文》:“方,併船也。”《集韵·阳韵》引之,谓:“亦作‘放’。”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放,叚(假)借为‘方’。”
《荀子·子道》:“昔者,江出於㟭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觴,及其至江之泮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注:“‘放’读为‘方’。”按:《集韵》:“‘方’或作‘放’,併船也。”
分享到:
《管子·小问》:“桓公放春三月观於野。”郭沫若等集校引洪颐煊云:“放,古字通作‘方’。”又引尹桐阳云:“放,方也,当也。”
2.通“方”。按:《说文》:“方,併船也。”《集韵·阳韵》引之,谓:“亦作‘放’。”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放,叚(假)借为‘方’。”
《荀子·子道》:“昔者,江出於㟭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觴,及其至江之泮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注:“‘放’读为‘方’。”按:《集韵》:“‘方’或作‘放’,併船也。”
发布时间:2019-04-17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www.kekeshici.com/hanyuweb/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hanyuweb/tongjiazi/9961.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