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2018-11-15 可可诗词网-古代散文名句 https://www.kekeshici.com

【注释】

选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指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面对洞庭湖,相传是唐朝初年建筑的。

巴陵:即岳州,宋代郡名,古称巴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夫:语助词。

胜状:美好的景色。

洞庭:湖名。长江流域著名大湖。在湖南北部,岳阳市西。湘、资、沅、澧四水汇流于此,于岳阳县城陵矶入长江。

衔远山:迎着远山。

吞长江:吸纳长江。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际涯:边际。

朝晖夕阴:早晨的阳光和傍晚的昏暗。泛指一天中天气的种种变化。

【赏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贬谪出京,出知邓州,成为一个“迁客”。 其好友滕子京谪居岳阳,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受邀写了这篇千古美文《岳阳楼记》。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然而作者却能抛弃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消极情怀,并以积极用世的“古仁人”精神,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抱负,其精神气概至公至伟。且看他对洞庭湖壮伟景象的描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意思说:我看那巴陵郡的壮丽景象,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口含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的阳光,黄昏的夕照,气象千变万化。

自唐代起,文人雅士到岳阳楼游赏题咏的颇多,而作为政治家的范仲淹,在贬居邓州期间,也写了这篇游记。文章虽然名为“记”,却是一篇即事即景抒写主观情怀的美文,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对洞庭湖的景色,作了高度概括的描写。你看,从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横无际涯。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入洞庭湖,却似被吞没了一般。为此,作者用了“衔远山,吞长江”一句,来状写洞庭湖的博大浩渺;又用“横无际涯”一词,表现湖水的宽广辽远、与天相连。从时间段上,“朝晖夕阴”,气候各不相同,遂用“气象万千”形容之。这样的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包容一切的气度就尽显无余了。

与这样壮阔的景象相呼应的必是同样博大的胸襟,作者为洞庭湖壮丽的自然景象所激发,胸中升腾起来的自然也是豪情万丈、气冲牛斗。试想,这样的一腔激情,一旦喷薄而出,述诸笔端,其气势必然也是惊天动地,横扫千军的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仅仅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便将洞庭湖雄浑浩瀚的气势一览无余地展现了出来。而其中,“衔”、“吞”二字,更见锤炼功夫,一字千钧,气吞山河。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十分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将博大宽仁的胸怀寓于壮丽的景物描写中,因此他这一景句,不仅意境优美,感情浓厚,充满一种浩气之气,而且造成一种天人合一的阔大境界,十分恰切地体现出一个正直士大夫胸有天下的阔大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