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赠今人》

2024-01-31 可可诗词网-汉魏六朝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古意赠今人

寒乡无异服,衣毡代文练。

月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唯余心不变。

这是妻子寄夫望归的一个诗篇。妻在江南夫在北国,一南一北,两地相思,诗歌一忽儿想象北国的情景,一忽儿又描绘南方的境况,一忽儿悬念夫君,一忽儿又诉说自己,交错成文,相互映衬,抒写了刻骨的相思和忠贞的爱情。 “古意”,即拟古,摹拟古诗中同一题材的写法: “赠今人”即写此寄给自己的丈夫。托古言今,抒己胸臆,诗题清楚地交代了作品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开头四句想象丈夫在北国的艰苦生活,抒写自己的望归之心,未有缓解之期。刘琨《与丞相笺》: “焦求(人名)虽出寒乡,有文武胆干。”寒乡,指北方荒寒偏僻之地。 “衣毡”,一作“毡褐”。《战国策》: “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文练,有花纹的熟丝织品,这里指文化发达地区有地位的人所穿的服装。本诗首二句“寒乡无异服,衣毡代文练”,意思是说:荒僻寒冷的北方,没有特殊的服装可以御寒,只能穿少数民族用兽毛粗制而成的衣服,来代替文明社会中有地位的人所穿的上等丝织品。这是想象丈夫客居北方的艰苦生活。正因为这样,妻子才“月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望归之心,未有缓解之期。綖,音衍; 《玉台新咏》引《左传》注,解作“冠上前后垂覆”,不合本诗之义。据高诱注《吕氏春秋·勿躬》中“而莫敢愉綖”句云: “愉,解;綖,缓。”正是本诗所用之涵义。

中间六句,紧承前四句的“望归”,转入“寄情”,即题目所示“赠今人”。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对比南北两地的天气情况:南方的荆州和扬州,早已到了春和景明的季节,可是北方的幽州和冀州,还在降霜,下着雪珠。夫妻分离,一南一北,南方的妻子又怎能不思念北方的丈夫呢?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妻子对丈夫说,你在北方经受的寒冷,我已经知道了;可是我在南方期望你归来的心情,你却并未细察!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那末,谁能为我转述,我那日夜思念你、期待你,又为你忧思和焦虑的各种复杂心理呢?谁为我转述,我心头的痛苦和辛酸?谁为我转述,我的盼望,转述我时时刻刻盼望你归来的焦急心情?我只能寄情给成双成对地向北飞去的燕子,希望那双飞的燕子能够把我的思念和期待转述给你。《子夜四时歌》: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写南方的少妇托月光寄情给千里外的征人。这里托燕传情,还因为燕子是候鸟,南来北往都有定期, 《礼记》记载: “仲春之月,玄鸟至”,“仲秋之月,玄鸟归”。玄鸟即燕子,至于“至”与“归”的提法,是以北方为视点来记录的;南方的女子,一定会说: “仲春之月, 燕北飞,仲秋之月,燕归来。”

最后四句叙容华易老,其心不变;还是寄情望归这一中心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前句说丈夫忙迫不得休息,劳损其形体,就象织机织尽了机中的丝一样。煎,《方言》:“尽也。”《汉书·赵充国传》注: “师古曰:煎读曰翦。”《春秋左传·成公二年》杜注: “翦,尽也。”后句说自己(妻子)容颜老丑之迅速,就象风与电之催逼,使春华急速地凋落下来一样。据此现象,概括集中到“容华一朝尽,唯余心不变”。如花似玉的青春美貌在短时间内迅速凋残尽了,只留下一片爱心,始终如一,永不变移!妻子向远行的丈夫寄情,诉说衷肠,以容华易老,勉励他及时回家团聚,以己心不变,打动他的旧情,激使他早日归来。

诗篇写得缠绵情深,卿卿我我,互相对照,互相映衬, 反复吟唱,十分动人。诗中多用对仗,有对得工整的,如“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一卿一我,两相关照,互衬互补,很见工力;有的并不工整,如“月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对应关系只落在前半句,后半句则各有变化,自然而少雕饰,多见古朴之美。从中可以看到南朝文人诗歌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保持了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则又增添了近体格律中的一些新因素,为唐代近体诗的最后完成创造了条件。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