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涩无人行》

2019-05-15 可可诗词网-汉魏六朝诗歌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途涩无人行

(冬歌之二)

途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

若不信侬时,但看雪上迹。

前两句,途涩,道路艰涩难走。冒寒,冒犯严寒,意为不怕寒冷。相觅,寻找他。女子在无人行走的艰涩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冒着风雪严寒前往约会地点寻找情郎,表现了女子守信赴约的一片痴情,描绘了一幅寒雪约会而失意的图画。男方呢?不但失信而不赴约,而且连女方冒寒赴约也不相信。面对这位失约的男子,女子唱道: “若不信侬时,但看雪上迹。”侬,我。但,只。迹,足迹,即脚印。意思是说: “如果你不相信我一人冒雪赴约的话,只要你去看看雪地上留下的那行脚印。”这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女子在冰天雪地里艰苦跋涉的孤单倩影,在她身后留下的一长串深深的艰辛的脚印,依稀留在人们的眼底。这一长串坚毅的足迹,不仅是她守信赴约的证据,而且也象是一串歌颂她坚贞爱情的音符。“事实胜于雄辩”,一长串“雪上迹”摆在眼前,这位失约的男子会怎样想呢?民歌中没有说,不过那男子惭愧而无言可对的窘态,是不难想象的。这是一首“冬歌”,通篇未出现一个“冬”字而严冬的气氛却很浓厚,这是由于歌手选用最能体现冬季特征的字眼(如“寒”、 “雪”)加以渲染的结果。

以上,我们从75首《子夜四时歌》中精选了10首加以简要的分析鉴赏,总括起来,不难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这是一组反映市民“四时行乐”的爱情生活的民歌,可以说是“都市之歌”。这些歌谣妙在“势声出口心”(《大子夜歌》),以女子的口气歌唱,表现出她们爱情的真挚热烈和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甚至有一定的反封建精神,一般说来是健康的,与淫靡的“宫廷诗”有原则的区别。其次,从艺术形式上看,这些民歌的首要特点,是篇制短小,而且抒情多于叙事,每首“子夜”民歌都可说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四句”的抒情小诗。每首“五言四句”,为后来的“五言绝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盛行的“五绝”,可以说是在这些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是语言清丽,朴素自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而无雕饰斧凿之痕,正如《大子夜歌》所评: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读起来,使人感到慷慨、明快、清丽、自然。第三,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先是“双关隐语”的应用,例如“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子夜夏歌》)其中“莲”是爱怜之“怜”的双关隐语。此外,如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以树的“苦心”双关相思的“苦心”等都是。这可以说是民歌的一种创造性的特点,在《子夜四时歌》中表现十分突出。这种“双关隐语”的妙用,不仅使民歌表意委婉、含蓄、深隐、耐人寻味。而且充分地利用了汉语语音的特点,体现了语言的“谐音美”。其次“接字法”和“钩句法”运用得也很突出。所谓“接字法”也叫“顶真”或“联珠”,譬如上例头句末字“我”,次句首字也是“我”,再如“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彩,阳鸟吐清音。”(《春歌》)中的两个“山林”,前后两句首尾相衔,蝉联而下,珠联璧合,增强了节奏的美感。所谓“钩句法”,即句首同字相钩连,加强句与句之间的整体联系,见“春林花多媚”(《春歌》)。此外“明比暗喻”、“拟人化”等,用得也很好。第四,多种表现手法的采用。譬如“白描法”、 “结尾含蓄法”、 “服饰描写法”,都用得很好。还有, “四时歌”的点题,有时采用“直接点题法”,例如《春林花多媚》(《春歌》)连用三个“春”字点题;有时采用“间接点题法”,例如《途涩无人行》(《冬歌》),未用一个“冬”字,而用最能体现冬季特点的字眼(如“寒”、“雪”)来点明冬季。这样写富于变化。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