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

2019-05-13 可可诗词网-宋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首题画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时诗人在京任翰林学士。元祐初年,诗人作了不少题画诗,较著名的有《虢国夫人夜游图》、《次韵子由书李伯时所藏韩幹马》、《郭熙画秋山平远》、《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这,也是较有名的一首。苏轼生在酷爱画的家庭,在《四菩萨阁记》中他曾说过: “始吾先君(苏洵)于物无所好……顾尝嗜画……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由此可见,他与画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平生与不少画家有过交往,“胸有成竹”的画竹名家文与可(同)是他的表兄;著名人物画家李公麟(伯时)、山水画家王诜(晋卿)、书画名家米芾是他的好友;与郭熙、李迪等也常相接。因此,他不仅能画,也知画,对画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中国的诗与画虽不属于同一艺术门类,但两者颇有相通之处,很早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题画诗可说源远流长。唐代的王维,不仅工诗,也善画,曾自道: “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对他的诗和画赞赏备至,说: “味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王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王维并未留下题画诗。据王士祯《蚕尾集》说: “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杜子美创始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认为题画诗的真正创始者是杜甫。沈德潜也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其实,六朝已出现了不少题咏画扇、画屏的诗作,至唐代,则进入了更加完美的阶段。但唐代的题画诗是与画各自别行、两不相涉的;至北宋时代,题画诗也只写在画卷的后部或前面,不题在画面上。把诗直接题在画面的空白处,作为画的构图的一部分,大约是由宋徽宗(赵佶)开始的。到了元代,经赵孟頫(子昂)等人提倡,遂蔚然成风。苏轼的题画诗尚属于前一种。

此题画诗原有三首,现存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据邓椿(公寿)在《画继》(卷四)中说: “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尝与晁无咎同试诸生,无咎有求横幅长篇,又有题扇诗,盖长于山水也。东坡亦尝题其秋景平远云云。”接着又说;“予尝见其(指李世南)孙皓云:此图本寒林嶂,分作两轴。前三幅尽寒林,东坡所以有‘龙蛇姿’之句,后三幅尽平远,所以有“家在江南黄叶村”之句。其实一景而坡作两意。”在这一首诗中,诗人不仅再现了画中的景物,描述了画的意境;而且不为原画所囿,借画以寄意,抒发了自己的情志。即如沈德潜所说的,“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第一、二句,诗人依据画面的形象,勾勒出深秋时节荒滩水涯、林木凋残的景象。“野水”,应该是一条远离村庄的,而且是傍山的河流。由于秋深水落,这条河里的水已浅得多了,河床上旧日水涨时淹没过的地方,现在还留下或高或低的印迹;岸边的树木已经木叶尽落,曾被大水冲倒的树,雪白的根裸露在外面。这两句写出了秋天的一派萧森气象,可谓秋意满纸。后二句是点睛之笔,把整幅画都写活了:野水中有一只小船,舟人正鼓棹向自己家的黄叶村摇去。第三句中的“扁舟”,《画继》作“浩歌”,且说: “‘浩歌’字,雕本皆以为‘扁舟’,其实画一舟子,张颐鼓枻,作浩歌之态,今作‘扁舟’,甚无谓也。”但是清代纪昀却说: “如不出‘扁舟’字,则‘浩歌’一曲茫然无着,不见定是鼓枻。此必后来改定,不得执墨迹驳之。”近人高步瀛也说: “扁舟字胜,邓公寿说似泥。”看来,纪、高二人的意见更有道理。假若这二字确如纪昀所说,是由苏轼自己改定的话,那么这一改,不仅突出了这一棹扁舟在表现原画意境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是诗人通过对画的摹形绘状以托兴寄情的重要一笔。这一句实为全诗的主旨所在,不妨说,它反映了苏轼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读此句,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诗人在《前赤壁赋》中所写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等句子,甚至会想到唐代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句。苏轼早就“奋厉有当世志”,但是进入仕途后,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打击,后来又卷入党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一生官场蹭蹬。由于他经历着十分坎坷的生活道路,所以他的思想中积极入世的因素固然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而佛老思想却也始终存在着。特别是当政治上不得意时,避开是非、保全自己的种种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诗人写作此诗,已经五十多岁,这时他虽然仍思有所作为,但锐志已不及当年。当时宋神宗已死,宋哲宗继位,司马光秉政,决定废除新法,开始“元祐更化”。苏轼对王安石之变法一向持批评态度,认为“求治太急”,且“颠倒失序”,必难成功;但他对全盘否定新法的做法却不同意。当时朝中议论纷纷,他与司马光等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但他的意见并未被采纳,而且正由于此,他还受到一些人的无情攻击。自己志不得申,且平添了许多烦恼,思想上的消极因素又抬头了,请求外调,不许,于是在诗人的思想深处就产生了“归宿究竟在何处”的疑问。这首诗的第三句以反诘的句式,表面上是向画中的舟子发问:你将归于何处?其实也正是诗人自我发问,是他思想苦闷的反映。而第四句则可认为是对上一句的答复。“江南黄叶村”,是舟子的必然归宿,也是诗人向往的地方。所以,这一句也可看成是诗人对自己意愿的表白。

这首题画诗只短短四句,既深刻地揭示了《秋景》这幅画的意蕴,又充分地表露了诗人自己的心迹,确是难得的佳作。

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人。明经及第,终大理寺丞。长于山水。东坡题其秋景平远。余尝见其孙皓云:此图本寒林障,分作两轴。前三幅尽寒林,东坡所以有“龙蛇姿”之句。后三幅尽平远,所以有“家在江南黄叶村”之句。其实一景,而坡作两意。( 〔宋〕邓椿《画继》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