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019-09-11 可可诗词网-宋诗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①留酸:梅子未曾熟透时,食后尚有余酸。软齿牙:俗称“倒牙”,因食酸而觉牙软。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四引作“流酸溅齿牙”,义浅而不取。与窗纱:《鹤林玉露》作“上窗纱”。然此言芭蕉将新绿分给窗纱,用“与”字更切当。②思:读去声,指心绪。捉柳花:当化用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诗句:“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译文】 梅子的余酸使齿颊还觉着酸软,那芭蕉把几分新绿分与身边已见黯淡的窗纱;夏日昼长,午睡初醒是这样的百无聊赖呵,我懒散地站在庭中,看着孩子们追逐捕捉那纷纷飘落的柳花。



【集评】 宋·罗大经:“杨诚斋丞零陵日,有春日绝句云:‘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张紫岩(按:张浚)见之曰:‘廷秀胸襟透脱矣’。”(《鹤林玉露》甲编卷四)

宋·周密:“诗家谓诚斋多失之好奇,伤正气。若‘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极有思致。诚斋亦自语人曰: ‘功夫只在一捉字上’。”(《浩然斋雅谈》卷中)

宋·叶寘:“‘谁能更逐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乐天仿柳枝答刘梦得诗也。诚斋杨氏乃有‘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之句,得非默阅世变,中有感伤,此静中见动意。”(《爱日斋丛钞》)

清·蒋鸿翮:“(杨诚斋)绝句感慨尤多,不失《竹枝》遗意。……又《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亦淡中有味。”(《寒塘诗话》)

清·李慈铭:“诚斋则粗梗油滑,满纸村气,似《击壤》而乏理语,似江湖而乏秀语。……七绝间有清隽之作,亦不过齿牙伶俐而已。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亦是寻常闲适语,不出江湖侧调,然已脍炙古今,其余盖鲜足观者。”(《越缦堂日记》光绪乙酉十月初四日)



【总案】 这两首小诗作于乾道二年(1166),诗人居丧赋闲在故乡,其时张浚已逝世两年,故罗大经所记有误。诗中着力写乡居之慵懒与闲愁,其实并非寻常闲适语,而是如叶寘所说,是“默阅世变,中有感伤”后内心牢骚的委婉表白。杨万里曾极得抗金名将张浚赏识。张浚去世后,主和派占了上风,孝宗再次割地赔款,与金主以叔侄相称。诗人恢复中原的理想依然是一场春梦。这种百无聊赖,便正是严重失望后内心烦闷的反映。“闲看儿童捉柳花”,情绪上虽然可求得片刻的忘怀,但在读者看来,这种无聊至极的生活总多少带着一种报国无门的苦涩味与凄凉感。前人或以为“捉柳花”不当在初夏,其实杨万里就说过:“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二首》诗人胸襟一至于“透脱”,四时景物便往往不复有时空的界线,于是,艺术世界中可以有雪中芭蕉、纸上墨梅、六月冰壶,无言之中尽有至言妙道在。杨万里尽管是化用白诗,但他所谓“功夫只在一‘捉’字上”,却实在是说出了这首诗所以能脍炙人口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天真活泼与百无聊赖的对衬与感应,才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表现得十分传神而且真切。

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注释】 ①半弓:五尺为一弓,言“半弓”,极言苔藓面积之小。看:读平声。②掬:用手捧起。



【译文】 松阴铺满花架,地上长起了一片小小绿苔;清景宜人,我想读书却又懒得将它打开。百无聊赖中捧起清清泉水,洒向青葱的蕉叶,“蓬蓬”的声响,让嬉戏的儿童误作雨声卷地而来。



【总案】 绿苔松阴,清泉芭蕉,庭院中一片幽清气氛。初夏昼长,睡起之后仍十分慵怠,“偶欲看书又懒开”,人的心境与四周的气氛互相感应,虽是极平淡的一句诗,人物心态却写得入木三分。他想摆脱这种慵懒,给庭院中增添一点活泼气氛,于是竟童心勃发,故意戏掬清泉,洒向芭蕉丛中,果然,惹得群童愕然四顾,诗人也就在这一片天真无邪之中,求得了片刻的忘情与欢愉。这首诗承上而来,笔笔写“闲”,而最终又总使人觉察出一种壮志难伸、赋闲家居的落寞感,既亲切而又深沉。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