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金山寺》

2019-09-12 可可诗词网-宋诗精品 https://www.kekeshici.com

苏轼《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金山上,旧名泽心寺。金山原为屹立在江中的小岛,后与陆地相连。②古人认为长江源头在四川岷山,苏轼故称其家乡为长江发源地。宦游:因作官而离家远游。江入海:镇江以东,江面开阔,古时以为与海相接。③中泠(ling零:)泉名,在金山西北。盘陀:巨石不平的样子。④羁愁:旅愁。归楫:指返回镇江的船。⑤靴文:靴子的纹理,比喻水的波纹。断霞:断续不连的云霞。鱼尾赤:比喻红色的鳞状晚霞。⑥初生魄:指农历初三的月亮。魄,指月缺时有圆形轮廓而光线暗淡的部分。旧说,每月初三以后,此部分逐渐明亮,称为“成魄”。⑦此句下作者自注:“是夜所见如此。” ⑧见:同“现”,呈现。警:警戒。一本作“惊”。⑨谢:道歉。如江水:古人常有指江水起誓的习惯。



【译文】 浩荡的长江呵!自我的家乡而来,从政半生,几经辗转,一路将长江送入大海。听说潮头有一丈多高,此时天寒,仍有沙痕存在。金山寺北的中泠泉南畔,山石高耸如盘陀。古往今来多少年,它一直在波涛中出没。登上山顶远眺家国,只见江南江北青山起伏如波。羁旅客乡的游子呵!最畏惧那惹人愁思的晚色。微风轻拂,万顷江波如靴纹般细碎。半空中横出一片残霞,有如赤红色的鱼尾。此时一弯新月如钩,散发出清朗的光辉。至二更时月儿西落,四周的天色一片昏黑。突然,似有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浩瀚的江水。飞动的火焰移到山间,炫目的火光将栖乌惊飞。这是人,还是鬼,我从未听说过如此的怪异奇诡。满怀惆怅,我返回卧房,却难以入睡。江山如此奇美,而我却迟迟不肯归隐。这是江神的警告,警告我这愚顽的人!从政实在是身不由己,我将此心告诉江神。就让那浩荡的江水为证吧!一旦有田,我会立刻遁隐。

(王 洪译)





【集评】 清·汪师韩:“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中间‘望乡国’句,故作羁望语以环应首尾。‘微风万顷’二句写出空旷幽静之致。忽接入‘是时江月’一段,此不过记一时阴火潜燃景象耳,思及江神见怪,而终之以归田。矜奇之语,见道之言,想见登眺徘徊,俯视一切。”(《苏诗选评笺释》卷一)

清·纪昀:“首尾谨严,笔笔矫健,节短而波澜甚阔”。“结处将无作有,两层搭为一片。归结完密之极,亦巧便之极,设非如此挽合,中一段如何消纳。”(《纪批苏诗》卷七)

清·施补华:“‘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确是游金山寺发端,确是东坡游金山寺发端,他人抄袭不得。盖东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发源’;金山在镇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中间‘微风万顷’二句,的是江心晚景。收处‘江山如此’四句两转,尤见跌宕。”(《岘佣说诗》)

清·吴汝纶:“机轴与《后赤壁赋》同,而意境胜彼。”“公诗佳处全在兴象超妙,此首尤其显著。”(《唐宋诗举要》卷三)

近·陈衍:“一起高屋建瓴,为蜀人独足夸口处。通篇遂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宋诗精华录》卷二)

今·程千帆:“苏轼由于反对神宗及王安石的变法,被人诬告贪污,因此请求外调。这篇诗中思归之情,是受陷害后感到抑郁的反映。但诗风壮丽,笔势骞腾,却正见出诗人开朗的胸襟,以及不容易被逆境压倒的乐观情绪。起句与结句,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也是本诗构思上值得注意的特点。”(《古诗今选》第499页)



【总案】 本篇作于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当时苏轼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金山寺游玩,夜宿于此,本篇即是记金山寺薄暮至月夜的景色。起句不凡,游金山,观长江,而思绪倏然飞回长江发源地家乡四川。带着乡愁再来观景,无论怎样瑰丽多奇、波澜壮阔的景物,都被染上了一层迷惘的色彩和深沉的乡思。末尾把江心炬火想象为江神的责怪,以渲染倦于宦游、渴望归隐的心情,更显得奇警耸人。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