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五代词《李珣《渔歌子》

2019-05-24 可可诗词网-唐宋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李珣《渔歌子》李 珣

李 珣

楚山青,湘水渌。春风澹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樽,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柳荫垂钓图 顾颐

注释 ①澹荡:水波动荡起伏的样子。②芊芊:绿草茂盛的样子。③簇簇:花团丛聚的样子。④棹歌:船歌,渔歌。相续:此起彼伏的样子。⑤信:随意。⑥湾曲:河水或溪流的弯曲避风处,港湾。⑦盈:满。⑧荻花:芦花。⑨橘洲:橘子洲,湘江中的江心沙洲,在今湖南长沙市境内。⑩蓬:茅草。舍:屋舍,房屋。

鉴赏 自《楚辞《渔父》中渔父一曲歌吟之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成为后世无数骚人墨客藉以抒泄隐逸情怀的成语,而“渔父”这一形象也确立了古典诗词中寓指隐逸高士的象征意义。李珣的这两首《渔父》词,亦表现了这一题材和情感。作者托渔父之闲适,以见作官受禄者终日尘老为不如也。

这两首有一个共性,都在上阕极力描绘潇湘之地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盖亦缘乎《楚辞》之境?

第一首词作重点表现的是楚湘的春日胜景,着力突现了山水之“青”与“绿”。“楚山青,湘水渌”,在视觉上给人以明丽鲜亮、春意盎然之感,眼前的这一切都是大自然“澹荡春风”的恩泽与赏赐。在澹荡春风的吹拂下,山青水绿,桃红柳绿,“草芊芊”,“花簇簇”,人行其间,直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的喜悦。难怪词人会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句:“春风澹荡看不足!”其实,“看不足”的还不只是大地上的春景,更有词人对春风饱含深情的无尽遐思。和风习习,拂面不寒,似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可以尽情地享受着这和煦的惬意……也许这才是词人对春风“澹荡”最深切的感受吧!

第二首词写景的重点则在于表现潇湘水云的迷离朦胧之美。如果仅看开头的两句“荻花秋,潇湘夜”,无疑又会引发太多的悲秋之慨,但是,在这首词作中,李珣并没有把秋日的潇湘表现得象传统那样凄迷哀婉,却以最明媚艳丽、最富有诗意的语汇将其描写得如梦如幻。“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橘洲,即橘子洲,洲上遍植橘树,一到秋天,放眼望去,在碧绿的橘树叶映衬下,红彤彤的橘子煞是壮观,真是一幅天然的屏风画。这样的境界,岂不正是苏轼所说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对于橘子洲头“橙黄橘绿”的美景,作者又用“碧烟”“明月”这两个意象增加了朦胧感、神秘感,舟行湘江之上,透过氤氲的碧烟、朦胧的月色,看着橘子洲头的“橙黄橘绿”,不仅有人在画中游、更有人在仙界居的梦幻之感。

上阕的写景,最终还是归结到下阕的抒情写意。在如此迷幻优美、极富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人的活动也与之水乳交融,一切尽显悠闲散淡、豁达潇洒。综观两首小词,主要写到了垂纶和读书这两件事。这本也是隐士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情,但在李珣笔下写来,却是摇曳多姿、舒适自在。究其原因,实在是作者抓住了《渔父》词的本旨和要领,把主要的笔墨和精力集注在词中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开掘上。物质的贫乏并不能掩抑精神上的丰富与舒适自由。虽然是“鱼羹稻饭”这样的粗茶淡饭,住的只是茅舍,一切简朴之至,然而主人公却是如此的安贫乐道,如此的惬意。个中原因只在于一个字“信”。何谓“信”?“信”,即随意遂性,一切纵情而为,不受任何外物的约束,没有名利的牵绊,也没有人间荣辱的羁缚管束,可以纵情欢饮,可以驾艇垂纶,也可以闲来唱读满架藏书。

“小艇垂纶”“棹歌相续”“乘月归湾”,这是渔父垂钓过程的再现,在词人的笔下表现得极为随性自在。相对于驾舟垂钓,茅舍中的读书生活就完全属于隐逸文士的生活状态。中国历史上不乏文人隐居读书的典故,其中西汉的扬雄因仕宦不得意,隐居闭户著书,著《太玄经》,后世的文人都喜欢借以自况抒怀,如初唐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云:“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李珣词中的“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不正是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对这样一种生活的无限向往吗?

更为奇妙的还在于,词作中还把“书满架”与“云满屋”“酒盈樽”组织在一起,人与自然,人与美酒,人与书籍,共同构筑了隐逸文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吸引着人们去作无限的遐想。(杨旭辉)

集评 李冰若:“‘楚山’三句,淡秀可爱。”(《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评第一首)

刘永济:“此亦以渔父自由为可乐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第二首)

链接 五代画家卫贤。卫贤,约生活在公元十世纪,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是南唐李后主时供奉内廷的画家。《高士图》是他传世的唯一作品,原图共6幅,依次表现了历史上的六位高士:黔娄先生、楚狂接舆、老莱子、王仲孺、于陵子和梁伯鸾,前5幅均已佚失,今有最后一副描绘梁鸿、孟光的画作存世。画卷之首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字“卫贤高士图”,是北宋内阁藏品,卷中还有乾隆所书题记一段,为清廷内府旧藏,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杰构——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董源是五代时期最负盛名的一位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作“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并形成了自己平淡天真的风格,宋代以后董源及其弟子巨然的画风被推尊为南派正宗。《夏景山口待渡图》是董源山水画的代表作,画面表现的是江南的山水风光,景色平远幽深,渡艇东西往来,游客待渡于渡口。整幅画诚如宋代画家米芾在《画史》中所赞誉的那样:“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挺秀,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此画原为北宋宫廷旧藏,宋徽宗《宣和画谱》曾有载录,后历经元代画家柯九思、明代画家董其昌等人的收藏和题跋,清代入内府收藏,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五代著名画家关仝的名作《关山行旅图》。关仝,一作“关同”,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师从著名画家荆浩,刻意力学,时有“出蓝”之誉。中年以后,他的山水画参以王维的清远之趣。《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描绘的是北方的景色,在高耸入云的危岩险峰和深邃的幽谷寒林中,山路蜿蜒,有行旅者行进其中,有骑驴者、负薪者、对语者……洋溢着北方山村的生活气息。画家用笔粗简雄健,皴染凝重,富有坚实硬峭的质感和体积感,更显出山石的突兀,峭壁万仞,境界雄奇壮阔,真实地再现了秦岭、华山一带北方山川的自然景观和气势特征。树木有干无枝,极具荒寒之感,这些都是关仝山水画的典型风貌。正如宋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中所说的那样,关仝的画作“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杓村堡,杳漠皆备”。原迹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巨然的名画《秋山问道图》。巨然是五代十国、北宋初的著名山水画家,早年在南唐出家为僧,后随李后主至汴京。他的存世名作《秋山问道图》(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着意表现江南湿润的山色,画面上峰峦重叠,溪幽路细,草木华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深山之中依稀可见的屋中人,他盘坐在蒲团上,面对秋山幽寂的景象,正向自然“问道”,在平淡之中显现出佛家清净无为的理想状态,也使得画面充盈着一股出尘的高雅意趣。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