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质《八声甘州》

2019-05-25 可可诗词网-唐宋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王质《八声甘州》王 质

王 质

读诸葛武侯传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11)。看璀璨、出师一表(12),照乾坤、牛斗气常冲(13)。千年后,锦城相吊(14),遇草堂翁(15)

景泰青花三国人物故事大罐 【明】

注释 ①诸葛武侯:诸葛亮于蜀后主刘禅时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故世称诸葛武侯。②柘(zhè):桑科木名,叶可饲蚕。③徐庶:本名福,少时好任侠击剑,后折节读书。东汉时客居荆州,与诸葛亮特相善。刘备屯兵新野(今属河南),徐庶见刘备,甚得器重,因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于是备遂亲往访亮,凡三往,乃得见。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注引《魏略》。④庞统:字士元,襄阳人,曾与诸葛亮并为刘备所部军师中郎将。后从备入蜀取西川,中流矢身亡。见《三国志》本传。按:诸葛亮之见用于刘备,与庞统无关。除徐庶外,举荐诸葛亮的另外一人是司马徽。词人举庞统而不举司马徽,当是误记。⑤东荆西益:东据荆州,西取益州。荆益二州,皆是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前者辖境主要为今湖北湖南,后者辖境主要为今四川。⑥观变:观察形势的变化。⑦转:转运。粟:泛指粮食。⑧杂耕渭上:诸葛亮鉴于粮草运输困难,曾分兵屯田于渭水,与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为久驻之计。⑨“忽一星”句:传说诸葛亮临终之夜,有星赤色而芒角,自东北流向西南,投入其所居之营帐。⑩一曹三马:据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三马,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11)“云雨”句:古人以蛟龙为君主或王霸的象征。蛟龙必待云雨而后动,意谓诸葛亮一死,司马氏趁机而动,终于灭蜀,篡魏自立,建立了晋朝。(12)璀璨:玉石光彩鲜明貌。(13)牛斗:星宿名,牛宿和斗宿。气冲牛斗,谓气势宏大,直冲天上星宿。参见《晋书《张华传》记张华、雷焕得龙泉、太阿剑事。(14)锦城:蜀地以织锦驰名天下,汉时于成都设锦官管理织锦业,后世因号成都为“锦官城”,简称锦城。(15)草堂翁:指杜甫。杜甫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曾避难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构草堂,前后居住达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称之。

鉴赏 这首词写词人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感受,以怀古的形式来寄托自己的胸襟怀抱。悲凉慷慨,如见肺腑,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之情。

作者家在兴国(今湖北阳新一带),与诸葛亮曾寓居的隆中相距不远,可能曾有到那里造访诸葛亮故里的经历,因而以“过隆中”为起首,以造访兴叹的方式贯穿全篇。“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以悲凉萧瑟的景物开始写起,成功地营造出悲剧气氛来。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作者看似平静的表达背后隐藏着欲言又止的悲伤。

下面果然很快进入了正题。“世若”三句,先说诸葛亮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没有二位友人的大力举荐,没有刘备的礼贤下士,即使是有经天纬地才能的诸葛亮,怕也难免“苟全性命于乱世”。词人于此似乎寄托了明君贤臣的理想,表达出古代士人的心声。“本计”四句,高度简洁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成败。在茅庐对策中,诸葛亮就指出,只有立足东荆西益,联合东吴,共抗曹魏,才是蜀汉的自保与发展之道。至于统一全国的大计,只能等到“观变取奇功”,以后的成功都证明这一原则的正确性。可是由于刘备对此认识不足,关羽更是意气用事,在外交和军事上犯下一系列重大错误。吞吴没有成功,反而丧失了荆州这一军事要地。北伐路径只剩下川陕一路,山路难行,军粮转运十分困难,是诸葛亮以后屡出祁山伐魏劳而无功的重要原因。“青天”当是活引李白《蜀道难》中“难于上青天”之语,这里化用,突出了诸葛亮伐魏的艰难,有些对前事的无奈,也有不忘先主之恩的坚决信念。词人在此也表达出了对诸葛亮结局的感叹。

“杂耕渭上”是诸葛亮的万般无奈下的久长之计,却没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实现。天不假年,五十四岁的诸葛亮很快即逝世了,巨星陨落,伟业成空。紧接其后的两句,就写出了诸葛亮去世后的形势变化。传说曹操临终曾经梦见三马共食一槽,那寓意着司马氏代曹的意思。诸葛亮去世,蜀国国力日衰,终于为魏所灭。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的大志永远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历史显示了英雄的无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纪念诸葛武侯的诗写得特别悲凉,也引起词人深深的共鸣。纵有英雄之志,不能实现,但是不灭的雄心却通过文字得以永久流传。千载之下,人们还可以领略到其中的赤胆忠诚,足以让后人感慰。在追慕诸葛武侯的后人中,杜甫是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儒家代表,词人于其人其诗特有好感,因此选择杜甫作为自己的寄托。

全词气象宏大,结构井然,概括有力,表达出作者的思古之情。但是这首词却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怀古之作,更是隐隐批判现实丑恶的有为之作。在小朝廷不思进取的南宋,吟咏诸葛武侯事迹的词人屡见不鲜。词人于此也是有所寄托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更对当时的无意恢复中原大业的统治阶级是一种有力的鞭挞。(徐到稳)

链接 宋代西南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府。成都府即今四川成都,宋代西川路、益州路和成都府路先后治此,南宋时统管川峡四路兵民财政的四川制置使、安抚使亦驻此,为西南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府土地肥沃,富灌溉之利,盛产稻米、蚕桑、果蔬。纺织、印刷、造纸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纺织方面素有锦官城、锦城之称,蜀锦、大花罗等丝绸驰誉全国,朝廷亦设成都锦院于此,此外,产麻布甚多。

所印书籍量多质好,是宋版蜀本的最重要产地。太祖开宝四年(971)曾在此刻造《大藏经》,为我国雕印整部藏经之始。

造纸为业者甚多,麻纸为贡品。除继续生产唐代名噪一时的薛涛笺,还出现与之齐名的谢公笺。

手工业还有军器、酿酒、陶瓷、文具制造等部门。玉髓、锦江春、浣花堂等酒有名。

商业繁荣,百货聚汇,富商大贾云集。有规模巨大的蚕市、七宝市、扇市和药市,还有按月令季节售物的灯、花、蚕、锦等12个物资交流市场。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产生于此。每年还有大量的蜀锦、名纸、麻布、蜀版书籍、药材等商品运销全国各地。城市富丽繁华,陆游赞其“城中繁雄十万户,朱门甲第何峥嵘”。

每年从上元到四月十八日,市民游赏几无虚日,元夕每夜用油五千斤。浣花节更热闹非凡。花市盛大,海棠花最为出名,花开时节赏游人极多。文风兴盛,学者范镇、范祖禹等均是当地人。苏轼、陆游、范成大等文化名人均在此活动过。这里还是名画家集中之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