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悲伤者 [埃及]曼法鲁蒂

2018-10-08 可可诗词网-外国散文 https://www.kekeshici.com

假如你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该像你所希望的那样,你生来就该万事如意,应有尽有,那么,当你的某种愿望无法实现,某种要求难以满足时,你有理由悲伤和痛苦。假如你知道时世在索取和给予、获得和付出中的禀性,知道它只要有所馈赠,必将如数索还,知道这就是它的法则,这就是它对待所有人的习性——无论是住宫殿的显贵,还是住茅屋的穷汉,是进入太空的科学先驱,还是露宿街头的乞丐——那么就请你节哀吧,就请擦干你的泪水吧!你决不是时世之箭射中的第一个目标,你的遭遇也不是灾难之报的第一条奇闻。

 

你很悲伤,因为灿烂的希望之星曾在你生活的上空闪烁。

 

你的双眼曾是那样炯炯有神,你的情绪曾是那样激昂振奋。然而,转眼之间,你失去了希望之星。倘若你能满足于呈现在你面前的现实,也就不会把一时的希望当作辉煌的成就,不会将瞬间即逝的闪电,当作闪烁的恒星,它的出现不会使你兴奋不已,它的没落也不会使你痛不欲生。

 

现实中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将幸福看得很淡漠的人。即使幸福降临,他们也是随时等待着它的消失。幸福的到来不会使他们兴奋,幸福的离去也不会使他们遗憾。

 

如果没有出生时的欢乐,就不会有死亡时的悲伤。如果没有对永世富贵的坚信,就不会有对贫困的恐惧。如果没有相聚时的愉悦,就不会有离别时的惆怅。

 

 

(周烈、蒋传瑛 译)

 

 

【赏析】

 

《致悲伤者》讲述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即: 人生的幸福不是必然的,它如同痛苦一样,都是人生的两种可能性之一。如果没有痛苦的衬托,幸福不会显得弥足珍贵;而如果失去幸福的可能,人生将只剩下满满的一片绝望。面对未知的世界,面对可能会发生的灾祸,人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曼法鲁蒂讲述的关于幸福和灾难的道理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被古老东方的智者预言过,而今这位来自尼罗河畔的老人又娓娓道来。没有深奥的用典、华丽的措辞,曼法鲁蒂的语言如行云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明白如话。而通篇都以第二人称“你”开头,充满了感情和现实感,用一个个假设的场景,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带入到聆听者的位置上。初读这篇散文,犹如在那座历尽沧桑的小镇上,听一位睿智的老人对着满腹心酸的“悲伤者”,百般劝慰,从容开解:“假如你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该像你所希望的那样,你生来就该万事如意,应有尽有,那么,当你的某种愿望无法实现,某种要求难以满足时,你有理由悲伤和痛苦。”然而世事终究不可能尽如人意,索取与给予,获得与付出维持着相对的平衡。曼法鲁蒂虽然没有像中国人一样提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却一样不相信莫名其妙的运气。

 

对于悲伤者,他提出的建议是:“能满足于呈现在你面前的现实”,“现实中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将幸福看得很淡漠的人”。放弃奢望,即放弃那些过于不切实际,难以达到的希望,享受生活中平凡的幸福。“如果没有出生时的快乐,就不会有死亡时的悲伤。如果没有对永世富贵的坚信,就不会有对贫困的惆怅。如果没有相聚时的愉悦,就不会有离别时的惆怅。”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只有淡泊的人,才能够享受幸福。

 

这种看法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悲叹有异曲同工之处: 譬如那花,既然总有谢的时候,所以反而不如不开的好;人与人之间的聚会,总会有散的时候,倒不如不聚的好。可见全人类的情感有其共同之处,这种感情无关性别,不论古今,超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人类一种最深沉又最基本的情感体验。若在一时一事上抱这种想法,应当能够平心静气地享受欢乐;但若时时处处都有此想法,难免陷入悲观,完全无法切身体验人生固有的喜怒哀乐,也就不能说深刻体验了人生的美好滋味。因为所谓喜怒哀乐,感之于心,动之以情,实在是身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所独有的“特权”,不该辜负。而人的幸福和痛苦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只是它们都带有自己神秘的密码,平凡的人无法轻易破解,只能心怀期待。

 

《致悲伤者》篇幅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流畅,朴实无华,富有形式美、音韵美,蕴涵着作者独特的哲思。曼法鲁蒂性格温和、细腻而敏锐,富有同情心。本性的驱使使他对社会的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注,他同情一切弱者,特别是妇女和儿童,想要帮助每一个受苦的人脱离悲惨的生活。但是,在当时埃及局势如此混乱的情况下,他容易感到绝望。他的散文格调往往偏于悲观,但是能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与共鸣。

 

 

(王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