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烹小鲜”

2023-02-12 可可诗词网-杂文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多年以来,老子这个人的名声一直不好。有一个时期,他被看作是代表没落奴隶主反对社会改革的人物来批判。就是现在,人们一谈到老子,就联想到“无为而治”,就联想到不要领导,就联想到自由化和无政府主义。其实这也是误会。
        老子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把治国比作煎小鱼那样便当,当然说得太轻松了。但是“烹小鲜”,也是个“烹”字,不是完全听其自然。既然要烹,也就有个烹调的方法问题,或红烧,或氽汤,还要放油酱糖醋之类的调味品。由此可见,就拿老子自己的话来说,他并非主张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有为的。“烹小鲜”,就是一种作为。象烹调小鱼那样的方法来治国,念念不忘这个“治”字,怎么能说是全无作为呢?
        那末,烹小鲜的精义是什么呢?就是旧注解所说的“不扰也”。你的小黄鱼已放在锅子里了,作料都放好了,这就是了。如果还要拿勺子抄来抄去,那小鱼一定会炒得糜烂不堪,上不了台盘。正如韩非说的“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
        “烹小鲜”的对立面是什么呢?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管得过细,统得过死”。现在到处讲“松绑”,要求松绑难道就是不要领导吗?不是的,说是松绑,也只是要求“烹小鲜”式的领导。有如农业上的放宽政策。“放宽”、“松绑”,都有“不扰”的意思。不要过多的干扰,发扬人们的积极性和民主精神,这也是一种领导艺术。
        这些天谈文艺上的创作自由,也就有人害怕这样“无为而治”,莫非“自由化”又来了?其实这也是整个治国方针的一部分。既然农业以“放宽”而丰收,工业以“松绑”而搞活。那末文化生活要求少些折腾,来个治文化若烹小鲜,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当然,这对于那些惯于 “越俎代庖”的人来说,可能是有点扫兴的。

        

(1985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赏析 杂文用典多式多样: 可以一文一典,也可以一文多典; 运用之妙,各有千秋。《若烹小鲜》一文,就是只用一个典故的。它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很有说服力,文字也精练。
        此文用的老子“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这个典故,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借烹小鲜以喻治国。烹小鱼,把鱼和佐料放到锅里了,还拿勺子抄来抄去,结果抄得糜烂不堪,上不得台盘。治国亦如此,朝令夕改,瞎指挥,或管得过多过死,都会带来祸害。这样用很简短的文字,就鲜明地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一篇杂文能有这样一个贴切的典故,也就足够了。
        作者对所用之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过去多认为老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这里说明老子“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主张,不是完全听其自然,是要“烹”的,这就是既不是“无为而治”,也不是瞎折腾,乱干预,给老子的主张以有理有据的肯定,这是作者经过了精心研究后的发现,字里行间闪烁着辩证法的光彩。
        用典是为了证今,一般说来,应该指明今日的问题,不然就使人不知所云。此文后两段谈到工业、农业以及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指出存有过多的干预,点出那“越俎代庖”的人,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不扰也! ”这句古语,直到今日读来,仍不失为警世之言。
        有一种说法,杂文只讲小道理,或无道理,我想这是对长篇论文而言的。此文“以小见大”,既有小道理,又引伸出大道理,只是不讲空洞的大道理罢了! 林放的杂文多涉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有的放矢,此文更是言简意赅,寓意深远,特别是用典之妙,值得学习借鉴。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