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竹笛的传说

2024-05-12 可可诗词网-文化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在秀丽的普米族山村,处处可以听到悠扬的竹笛声。竹笛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查蹉”夜会离不开竹笛引舞,上山放牧离不开竹笛作伴,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更离不开竹笛倾吐衷肠……竹笛,普米语叫“苏理”,关于它的来历,云南省宁蒗县普米族中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普米的祖先从没有树木的高原上搬迁到今天的牦牛山下定居,那里水草丰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以后,便开始砍森林,烧火山、种荞麦。渐渐地,人们种的地多了,荞麦也丰收了,但喂养的牲口却很少,除了猪、羊外,牛马都没有。当时,有一位聪明的小伙子,名叫苏理,他看见村里的牲口太少,便背上粮食,到山外的汉族地方换回了两对牛马。很快,母牛和母马都连生了几个崽,村子里的牲畜从此发展起来。这以后,苏理成了放牧能手,一天,他踏着露珠把牛羊赶到田里,坐在地边看守着。他坐得有些疲倦了,想搞个什么东西玩玩,散散心。于是,他丢开牧鞭,顺手拣了一根麦杆,用手划了一个小口,含在嘴里一吹,麦杆里竟发出了美妙的声音。苏理迷住了,高兴地吹呀吹呀,吹了一阵,他又觉得声音就这么一个,有些单调。
        这天晚上,苏理没有睡着。他坐在火塘边,吹一阵,想一阵:“要是能多有几个声音该多好啊!”他边吹边用手不停地摆弄着麦杆。突然,奇迹终于出现了,麦杆里竟发出两三种不同的声音。苏理兴奋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麦杆已被弄通了两三个孔,声音就是从不同的洞孔里发出来的。聪明的苏理明白了,他马上又在麦杆上钻了好几个孔,但不小心,把麦杆整坏了。
        第二天,苏理拣来一把粗壮的麦杆,他在一根麦杆上钻了十多个洞,可发出来的声音太多,不好听。于是他又在另一根麦杆上钻了两三个孔,做了一把,整天不息地“嘀哩、嘀哩”吹着。
        时间久了,麦杆做的笛子不牢实,一天要做许多才够用。苏理心想,要是用比麦杆牢实的东西做出来,那就不用愁了。后来,他上山砍来青竹,仿照麦杆的做法,用火烧通竹杆,这样,竹笛就开始在普米山乡流传开来。后人为纪念苏理,给竹笛取名叫“苏理”,一直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