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王风)

2019-07-04 可可诗词网-言情赠友诗 https://www.kekeshici.com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 《诗经·王风》 中的一首小诗。《诗序》 说: “ 《采葛》 ,惧谗也。”这解说与诗意全不相干,当是 《诗序》作者为了 “政教美刺”的目的,强为附会的。其实,这首诗怀人的主旨是十分明晰的,诗中 “采葛”、“采萧”、“采艾”之类的野外采集活动,春秋时代通常是由妇女担当的。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所怀之人是一位女性。怀者为谁,诗中虽无可资寻觅的线索,但我们有理由推测必是一位青年男子。这是因为小诗所表达的深笃的思念之情早已超出了一般友情的范围,只有处在热恋中的情侣才有理由相互思念到如此迷惘的程度。因此,古今研究 《诗经》的人,多不信 《诗序》之说而断定这是一首情诗,当是有见地的。
        全诗九句,分三节往返叠唱层层递进,表达出致深的思念之情。葛、萧、艾是三种植物,有人根据它们织布、祭祀、治病的功用而推断诗人深深追慕的女子,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其实,这首诗未必需要如此实解。读诗过于求实有时是要破坏诗的意境和韵味的。这里的葛、萧、艾不过泛指而已,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某种托言。总之钟情的人儿已经离别,诗的重点正是抒写这离别后执著思念、无法解脱的情怀。“三月”、“三秋”、“三岁”皆相对 “一日”而言,古人因谷经秋而熟,故以 “秋”为年,后代又有以三秋指秋季三个月的,但从这首诗逐一递增的情绪来看,则 “三秋”既不是三年,也不是三月,而是三季,即九个月。如此理解,则诗人相思之情如琼浆美酒,经久愈醇的特点便跃然目下。
        这首诗在以抒情为基本传统的中国诗歌之中,也许算不得上品,不独与后代那些情意绵长、委曲动人的诗词名篇无法比肩,即使在 《诗经》 情诗中也自有意境、情韵远过于它的佳作。但是,它却有自己的艺术生命与活力,它的艺术价值更主要表现在它创造出千古名句: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以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精神追求尽管发生过无数次变化,但是每当人们思念亲友爱人殷切之极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 “一日三秋”的慨叹。一句简单的诗,数千年来在无数人的心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它必然有唤起人们心灵颤动的力度。这力度正在于它以极精炼的艺术语言拨动了亿万人情感域地里隐藏致深的旋律。亲情本是人性中最本原的特质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兄弟朋友的离别尚且令人黯然销魂,热恋中情人的离别相思之苦当是不言自明的。朱熹 《诗集传》 在评这句诗时说: “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未久而似久,一日如三秋,感觉与实际发生了极大的偏差,这里自然有艺术的夸饰,但读者却绝不会止于夸饰的理解。爱得愈深、忆得愈切,忆念之极,心理上自会出现一种迷狂状态,以致一日有如三月、三秋,三岁了。
        中国诗歌讲究比兴二法,讲究形象和意境。但这首诗既无明显的比兴也看不出鲜明的形象。朱熹认为通篇用 “赋”,因此它在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不过,这首诗的叙述却是极有特点的,它并不简单地陈说,而是融议论与抒情于陈说之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句,既述说了情人离别之苦,又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纯真爱情的执著与专注,还抒写了两颗正在撞击着的年轻心灵深沉而绵长的情韵。因而,极简单的诗句便能蕴含丰富的内容和致深的情感,读来别有趣味。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