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李颀及其诗词的评价

2023-06-10 可可诗词网-诗人资料 https://www.kekeshici.com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 《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 声》 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 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 黄绶,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殷璠 《河岳英灵 集》 卷上)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 云:“远客坐长夜,两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 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 恻,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 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洪迈 《容斋随 笔》 卷四)

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 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 万》、《卢司勋》、《濬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徐献忠 《唐诗品》)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顾璘《批点唐音》)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王世懋《艺圃撷馀》)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陆时雍 《唐诗镜》)

李颀劲浑,是储、王一派,而润洁处微逊之,时有奥气出 纸墨外。(钟惺 《唐诗归》 卷一四)

李律仅七首,唯“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 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循迹”之幽,“朝闻游 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五)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 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 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一七)

李颀五言不拘律法者则字字洗练,故更有深味。盖李七言 律声调虽纯,后人实能为之; 五言调虽稍偏,然自开、宝至 今,绝无有相类者。(同上)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 足,王差备美。”愚按: ……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若稍 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 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同上)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 败鼓,区区以死律缚人。(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

吾于唐诗深恶李颀,窍附孔子恶乡原之义,睹其末流,盖 思始祸,区区子羽者流,不足诛已。(王夫之 《明诗评 选》 卷五)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吴乔 《围炉诗话》 卷二)

李颀诸体俱佳,七律中之 《题璿公山池》、《宿莹公禅 房》、《题卢五旧居》,亦是佳作。惟《寄卢员外》、《寄綦毋 三》、《送魏万》、《送李回》者,是灿烂铿锵、肤壳无情之语。 (同上书卷六)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 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惟其如此,所以 独成一家。(贺贻孙 《诗筏》)

李颀七言古诗,佳者本多,其《杂兴》二句云:“济水至清 河至浊,周公大圣接舆狂”,亦偶然兴到语耳,而乐天独叹服 此语,以为绝伦。(同上)

李颀五言,犹以清机寒色,未见出群,至七言,实不在高 适之下。《放歌行答从弟墨卿》曰:“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 的人共推。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真善写文士下 笔淋漓之状。又《送刘十》曰:“前年上书不得意,归卧东窗兀 然醉。诸兄相继掌青史,第五之名齐骠骑。烹葵摘果告我行, 落日夏云纵复横。闻道谢安掩口笑,知君不免为苍生。”曲折磊 落,姿态横生。至“青青兰艾本殊香,察见泉鱼固不祥。济水 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 佩囊。善恶死生齐一贯,只应斗酒任苍苍”,每一读之,胜呼 龙泉、击唾壶矣。(贺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 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 俗,不啻东家矣。明诗只顾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 习,不可不察也。(毛奇龄《唐七律选》)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 篇, 尽为济南标录。 (卢、 王溥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 本》)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卷五)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 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 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同上书卷一三)

东川诗典赡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吴瑞 荣 《唐诗笺要》)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 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律于东川乎! (翁方纲 《石洲诗话》 卷一)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 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同上)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浑洒, 无一俗料俗韵。(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 (七律)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 高、岑之上。(同上)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七律,非作者知己 也。(管世铭 《韫山堂文集》卷八 《读书偶得三十四 则》)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 黍。(潘德舆《批唐贤三昧集》)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 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 而 意兴超远,则固相近。(方东树 《昭昧詹言》卷一六)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 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于庆元 《唐诗三百首续 选》)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 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 牝牡骊黄之见耳。(范大士《历代诗发》)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 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 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 来。(宋育仁 《三唐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