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淹中讲精义,南皮献清词。

“淹中讲精义,南皮献清词。”诗句出处:《同年春燕》;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少年三十士,嘉会良在兹。高歌摇春风,醉舞摧花枝。
意荡晼晚景,喜凝芳菲时。马迹攒騕褭,乐声韵参差。
视听改旧趣,物象含新姿。红雨花上滴,绿烟柳际垂。
淹中讲精义,南皮献清词。前贤与今人,千载为一期。
明鉴有皎洁,澄玉无磷缁。永与沙泥别,各整云汉仪。
盛气自中积,英名日四驰。塞鸿绝俦匹,海月难等夷。
郁抑忽已尽,亲朋乐无涯。幽蘅发空曲,芳杜绵所思。
浮迹自聚散,壮心谁别离。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

《同年春燕》唐朝诗人孟郊的作品。

【注释】:

淹:

①古水名。在今四川省南部,即金沙江自发源地至攀枝花市的一段。②浸泡。韩偓《春尽日》:“榆荚堆墙水半淹。”③淹没。《北史·皇甫和传》:“宅中水淹。”④沉溺;濡染。《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财货,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⑤久。《公羊传·宣公十二年》:“王师淹病矣。”⑥滞留;停留。《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yú)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容与:缓慢。回水:回流的水。)⑦广博;深入。《新唐书·王义方传》:“淹究经术。”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讲:

①讲和;和解。《史记·穰侯列传》:“今王背楚赵而讲秦。”《战国策·西周策》:“而秦未与魏讲也。”②论说;评议。欧阳修《胡先生墓表》:“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国语·鲁语上》:“夫仁者讲功。”③讲解;解释。颜元《存学编》卷一:“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梁书·阮孝绪传》:“后于钟山听讲。”(于:在。)④研究;商讨。《论语·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史记·太史公自序》:“讲业齐鲁之都。”⑤演习;练习。《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⑥谋划。《左传·襄公五年》:“讲事不令,集人来定。”(令:善。)⑦讲求;提倡。《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精:

①纯净的好米。《庄子·人间世》:“鼓策播精,可以食十人。”(策cè:小簸箕)。《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kuài)不厌细。”(厌:嫌。脍:细切的肉、鱼。)②纯净。《后汉书·鲜卑传》:“精金良铁,皆为贼有。”③精华;精粹。《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葛洪《抱扑子·外篇·嘉遁》:“漱流霞之澄液,茹(rú)八石之精英。”(茹:吃。)又精锐。《后汉书·铫期传》:“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④专诚;专一。《淮南子·修务》:“官御不厉,心意不精。”《管子·心术下》:“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⑤细致;细密。《后汉书·宦者传》:“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工:工巧。)⑥精通;娴熟。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明史·蒋德璟传》:“凡武弁(biàn)比试,必骑射精娴,方准袭替。”(武弁:低级武职。)⑦精明;机灵。《汉书·儒林传》:“其人精悍,处事分明。”⑧妖精;神怪。王嘉《拾遗记·前汉上》:“勿轻万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⑨明亮。《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汉书·李寻传》:“日月光精,时雨气应。”⑩精气;天地间的一种灵气。《庄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11)精神;精力。《战国策·燕策三》:“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论衡·论死》:“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12)两性赖以繁殖后代的物质。《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3)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极”。《吕氏春秋·至忠》:“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精神]1.精气元神。《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2. 实质;要旨。王安石《读史》:“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写:描绘。)

精义:

精深的含义。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穷发挥。”

义:

(一)①合宜;合理。《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使:役使。)也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②正义;道义。《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③指卓异过人的品行与节操。《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急:急于援助。)④名分。《商君书·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秩,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也。”(秩:等级;次序。)⑤交情;情分。《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两下恩深义重,各不相舍。”⑥意义;含义。《晋书·王隐传》:“文体混漫,义不可解。”⑦公益的;为公益事业而举办的。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周)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骇骨万余,为立义冢(zhǒng)。”(客:寄居他乡。冢:坟墓。)⑧因领养或拜认而结成的亲属关系。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兴尼寺》:“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⑨假的;人造的。《新唐书·五行志一》:“义髻(jì)抛河里。”(髻:发髻。)⑩通“议”。议论。《战国策·东周策》:“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吕氏春秋· 上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11)通“俄é”。邪曲。《左传·文公十八年》:“掩义隐贼。” (二)yí ①仪容;状貌。《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②礼仪;仪制。《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

皮:

①剥(皮)。《战国策·韩策二》:“因自皮面抉眼。”(抉:挖。)②动植物体的表层。《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看。)③皮革。指制过的去了毛的兽皮。《公羊传·宣公十二年》:“皮不蠹(dù)。”(蠹:蛀虫。)④表面;浅薄。《韩诗外传》卷十:“子乃皮相之士也。”⑤用兽皮制成的射靶。《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

献:

①祭祀宗庙所用之犬。②献祭。《礼记 · 礼器》:“ 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质:质朴;简略。文:文饰。察:明。神:指先祖。)③进献;奉献。《周礼·夏官·罗氏》:“献鸠以养国老。”④主人向客人敬酒。《诗经·小雅·楚茨》:“为宾为客,献酬交错。”⑤呈露;呈现。《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⑥贤人。《尚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清:

①水纯净透明,与“浊”相对。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②洁净。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③使洁净;使干净。陆云《盛德赋》:“泛时雨以清天,洒狂尘以肃地。”④清晰;清楚。张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⑤声音清亮;清脆。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声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扬。)⑥清爽;清凉;寒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另一。)⑦冷清;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⑧寂静;清静。《庄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咏风》:“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大风曲: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作《大风歌》。加:施。)⑩公正;廉洁;清白;清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因此。)(11)单纯;素雅。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12)肃清;使干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13)用完;用尽。《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伍子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荆:楚国的别称。)(14)中国封建朝代名称,公元1616~1911年。(15)厕所。后作“圊”。《风俗通·怪神》:“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16)古代哲学用语。指冲和之气。《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礼,养之以清。”

词:

①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②言词;词句。《盐铁论·刑德》:“惑于愚儒之文词。”③文体名。又名“诗余”、“长短句”。始于唐,盛于宋。张炎《词源·清空》:“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④供词。《淮南子·时则》:“审决狱,平词讼。”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