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

“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诗句出处:《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

少年客淮泗,落魄居下邳。遨游向燕赵,结客过临淄。
山东诸侯国,迎送纷交驰。自尔厌游侠,闭户方垂帷。
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备知经济道,高卧陶唐时。
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公吏奉纁组,安车去茅茨。
君王苍龙阙,九门十二逵。群公朝谒罢,冠剑下丹墀。
野鹤终踉跄,威凤徒参差。或问理人术,但致还山词。
天书降北阙,赐帛归东菑。都门谢亲故,行路日逶迟。
孤帆万里外,淼漫将何之。江天海陵郡,云日淮南祠。
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纬萧或卖药,出处安能期。

《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

【注释】:

圣:

①通达事理;事事精通;超越常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大而化之:既表现出了光辉,又能融会贯通。)②圣明;品德智慧极高的人。《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圣明者,述作之谓也。”③对某门学问、技艺有很高成就的人。《抱朴子·辨问》:“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④神通。佚名《锁齐天大圣》第二折:“奉上帝敕令,着吾神统领十万天兵,与此妖魔斗圣,走一遭去。”⑤封建时代称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圣主:

帝王的尊称。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朝朝暮暮情。”

主:

①君;国君。《荀子·王霸》:“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理:治理。幽:暗处。化:感化。当:主管。)《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②皇帝的女儿。《后汉书·宋弘传》:“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③春秋战国时称大夫为主。《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赵孟:晋国卿大夫。当:相当于。)④主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王侯第宅皆新主。”(第:贵族的大宅子。)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子猷:王徽之字。)⑤死者的牌位。《春秋·文公二年》:“作僖公主。”⑥根本;首要的。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⑦掌管;主持。《墨子·备高临》:“十人主此车。”⑧预兆。范仲淹《奏乞宣谕大臣定河东捍御》:“河东地震数年,占书亦主城陷。”

诏:

告诉;告知。《尚书·微子》:“多瘠罔诏。”(瘠:疾苦。罔:无处。)②告诫;教诲。《吕氏春秋·审分》:“问而不诏,知而不为。”③皇帝下达命令。《史记·文帝本纪》:“于是诏丞相罢官。”④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史记·秦始皇本纪》:“遵奉遗诏,永承重戒。”⑤征召。《后汉书·冯衍传》:“诏伊尹于亳(bó)郊兮。”⑥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天:

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贤:

①有德行;有才能。《左传·隐公三年》:“先君以寡人为贤。”②指有才能的人。《谷梁传·文公六年》:“使仁者佐贤者。”(佐:辅助。)③优良;美善。韩愈《谢自然》:“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④胜过;超过。《墨子·公孟》:“知有贤于人,则可谓知乎?”⑤劳苦。《诗经·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⑥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史记·刺客列传》:“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⑦作第二人称的敬称。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醉中对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⑧车毂贯穿的孔,在车辐内一端略大的称贤。《周礼·考工纪·轮人》:“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

贤人:

德才兼备的人。《庄子·德充符》:“久与~~处则无过。”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遗:

(一)①失去;丢失。《韩非子·难三》:“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淮南子·原道》:“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履:鞋。冠:帽。)②遗漏;忽略。《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③遗失;遗漏的东西。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阙:缺失。)④舍弃。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商君:指商鞅。)⑤遗留;留给。《史记·韩长儒列传》:“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⑥前代遗留的风气、风格等。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⑦特指死者留下的。诸葛亮《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追:追念。)⑧剩下。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汉书·食货志上》:“地有遗利,民有余力。”⑨超脱。贾谊《鵩鸟赋》:“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⑩排泄。《南史·梁豫章王综传》:“尝改岁后,问讯临川王宏,出至中阁,登宏羊车次遗粪而出。”(11)坠;落。刘向《九叹·思古》:“目眇眇而遗泣。”(泣:眼泪。) (二)wèi ①给予;赠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②特指馈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③送达。《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表然其言,先遣人以书遗谭。”④指送行。《商君书·画策》:“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得:指立功取胜。无:同“毋”。)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