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应也成憔悴。

“应也成憔悴。”诗句出处:《蓦山溪》;是宋朝诗人晁端礼的作品。

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一曲一般愁,对芳草、伤春千里。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曾仗东风寄。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从来风韵,潇洒不禁愁,拈梨花,看菊蕊。应也成憔悴。

《蓦山溪》宋朝诗人晁端礼的作品。

【注释】:

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

也:

①语气词。用在句末。1. 表示判断或肯定。《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2.表示疑问或反问。《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②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论语·雍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颜回。)③副词。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成:

①完成;实现。李斯《谏逐客书》:“使秦成帝业。”②帮助实现;成全。《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③成为;变为。《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刘向《说苑·奉使》:“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mèi)成帷,挥汗成雨。”(闾:里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少蕴才略,壮而有成。”(蕴:蓄。)⑤成长;成熟。《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养以成。”⑥和解;交好。《左传·成公十一年》:“秦晋为成。”《史记·张仪列传》:“哀王于是倍从(zòng)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倍:违背。从:指合纵。仪: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现成的。《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论》:“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变。)⑧层;重(chóng)。《史记·李斯列传》:“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吕氏春秋·音初》:“为九成之台。”⑨古代十里见方为一成。《汉书·刑法志》:“成方十里。”

憔:

[憔悴]1.脸色黄瘦;枯瘦;枯萎。《楚辞·渔父》:“颜色憔悴。”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2.劳苦;困病。《左传·昭公七年》:“或憔悴事国。”

憔悴:

瘦弱,萎靡。《楚辞·渔父》:“颜色~~,形容枯槁。”

悴:

①忧伤;悲伤。赵至《与稽茂齐书》:“心伤悴矣。”②枯萎;憔悴。谢灵运《长歌行》:“朽貌改鲜色,悴容变柔颜。”③劳苦;困病。《晋书·简文帝纪》:“干戈未戢,公私疲悴。”


可可诗词网